桂林晚报讯(记者 李桃 刘毅) 围绕自己的《执业医师证》是否被诊所偷偷“挂证”注册,退休医师刘女士与“南方综合门诊”闹了纠纷。
记者调查了解到“挂证”现象在一些民营诊所和执业者之间已形成了潜规则。
卫生执法人员表示,“挂证”具有欺骗性,实际上为一些不持《执业医师证》的人非法行医提供了温床,存在极大医疗隐患,但查证有困难。
退休医生投诉诊所偷“挂证”
刘女士曾在全州一家医院妇科任主治医师,2005年退休。
刘女士称,2011年10月左右,她从老同学张女士口中得知,一家名为“南方综合门诊”的诊所缺一名妇科医师,自己便想到该诊所“上班”。
通过张女士,刘女士与诊所负责人见了面“我带着《执业医师证》等证件去诊所,一个吴老板接待了我,他让我把证件给他去注册。如果注册成功,我就可以去上班,要是不行,他再把证件退给我。”刘女士说。
谈妥后,刘女士将证件交给吴老板,但她说:“3个月以后,吴老板告诉我,没有注册成功。”
随后,吴老板让人把刘女士的证件退还给了她,并给了1000多元“劳务费”。刘女士说,她拿到证件和钱后,没细看自己的《执业医师证》是否被注册了。直到2013年,当她找到另一家诊所准备注册时,发现该证于2011年11月25日被注册进了“南方综合门诊”。
刘女士、张女士找吴老板讨说法。张女士说:“2013年底我和吴老板通了一次电话,问他为什么瞒着我们把《执业医师证》‘挂’在他们诊所,他不承认,说‘没用你的’,然后把电话挂了。”
11日下午,记者从刘女士的《执业医师证》上看到2份盖有“桂林市卫生局医师执业注册专用章”的“变更注册记录”:第一份为“执业地点变更”,变更地点为“桂林南方门诊部”,日期是“2011年11月25日”;第二份记录则显示,她于2014年1月27日将执业地点变更为市内另一家医疗机构。
“我的《执业医师证》被‘南方综合门诊’‘偷挂’了2年多。”刘女士说,诊所不承认此事,她不得已报料,希望得到援助。由于她在全州县,便全权委托张女士处理。
受托的张女士表示,刘女士的《执业医师证》“挂”在“南方综合门诊”这么长时间,诊所理应“适当补点钱”,1000元到几百元均可。但诊所拒绝了她们的要求。
诊所辩解牵出“挂证”缘由
事实是否真如刘女士所说?
1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漓江路的“南方综合门诊”,诊所一位姓游的负责人接受了采访。从他的话中,记者听到了另一层意思。
游先生表示,2011年11月,他们的确将刘女士的《执业医师证》注册到了诊所名下,但并非要刘女士上班,而是为了应付卫生部门的年检。
“2011年底,门诊妇科一个医生要离开,他一走,妇科科室就没有注册医生了,但马上要‘换证’(年检)了,一旦审核发现妇科没有注册医生,这个科室就会被取消。为此,我们找到刘女士,把她的证注册进来。”游先生还说,“挂证”的事,刘女士与张女士都是心知肚明的,“她不会来上班的”。
游先生继续说,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年检当天,刘女士必须到门诊接受审核。“那天她从全州赶过来,但时间已经晚了”。为此,诊所又找了一名姓丁的医生,并将其执业医师证变更到了诊所,最后通过了审查。
“尽管刘女士的《执业医师证》注册进来了,但她的证没起到任何作用,3个月之后,我们把证件原件一起退给了她,还给了她1000多元钱。”游先生说。
游先生说,刘女士的《执业医师证》上有明确的变更记录,关于她不知情的说法实在牵强,“我们把证件退给她,之后她随时可以变更出去,是她自己不办手续”。他说,吴老板已经离开了该诊所,他们也不会再对刘女士进行补偿。
卫监人员称“挂证”有医疗隐患
12日下午,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监督四科的执法人员。
执法人员表示,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民营诊所持有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年要由原登记机关校验1次,校验内容包括场地、人员、诊疗科目等等,校验通过方能行医。同时,民营诊所的诊疗科目必须配备一名具备相关资质的注册医师,校验时该注册医师应到场接受审核。
随后,执法人员带记者查阅了2011年至2013年卫生部门对“南方综合门诊”的校验材料,发现该门诊妇科科目的注册医生名单上一直列有刘女士的名字,而每年校验的到场名单中刘女士的名字从未出现。
执法人员表示,按国家规定,《执业医师证》每两年考核一次,如果证实刘女士“只挂证不上班”、超过2年没有执业的话,她将失去执业医师资格。对于“南方综合门诊”为了保住暂时没有注册医生的诊疗科目,单纯寻找“只挂证、不上班”的医师前来注册一事,执法人员表示,这样的行为确实带有欺骗性。“挂证”现象对于患者有何危害?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监督四科的执法人员表示,“‘挂证’行为不会直接对患者造成损害”,但如果“挂证”医生不在相应诊所上班,而是诊所另找他人代为执业,这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执法人员说,有的诊所一时找不着合适的医生,只能找不能单独行医的助理医生甚至根本不具备资质的人员充数。此举对于患者来说存在很大隐患。
执法人员说,他们每年会查处几十起非法行医的案子,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医疗机构用不持有《执业医师证》的人为患者就诊的情况,这种情况极大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挂证”已成潜规则 执法部门称难查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营诊所请执业医师“只挂证、不上班”的情况,在我市并不是个例。
一名曾在市内民营诊所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民营诊所为了通过年检,通过请执业医生“挂证”的方式,让科室看起来有注册医生,而实质上,这些“挂证”医生几乎从不在机构现身。而诊所还根据医生的级别高低给付相应报酬,这些医生不上班,但坐在家里就可以收钱,这几乎是民营诊所的“潜规则”。
业内人士说,民营诊所寻求“挂证”,背后的原因正是为了利益。诊所为了多取得科目设置的资格,扩大经营范围,或者在诊所某一科目暂时缺少医生的情况下,他们只要随意找一张合格的《执业医师证》来挂靠,便能通过校验审核,待校验通过后,他们才开始寻找能上班的医生。
11日下午,记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佯装要为从医院退休的亲戚寻找“挂证”诊所,拨打了市内数家诊所的电话。
下午1点22分,记者拨通了“虹桥门诊”的电话,表明来意后,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立即给了记者一个“吴老板”的电话,让记者进一步询问。
下午1点27分,“曙光门诊”接线员得知记者意图,立即将电话转给了一名男子,男子详细询问了记者“亲戚”的相关信息,退休多久、曾在哪家医院哪个科室从医、退休后是否还执业等等。最后他让记者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消息时联系。
下午1点30分,“阳光门诊”工作人员直接表示,他们需要“挂证”医生,但工资不多,随后也对“挂证者”的身份进行了解。
采访中,桂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监督四科的执法人员坦承,民营诊所人员流动性大,科室会经常更换医生,“只挂证、不上班”的情况确实存在,“单单七星区,就有170多家医疗机构,我们不会时刻盯着那些诊所,有时到医院或门诊检查时,如果发现注册医师不在,门诊就会摆出诸多理由解释,如医生请假等,如果一定要医生到门诊,门诊也能叫来注册的医生,至于该医生平时是否在这里上班,如果没有内部人员举报或相关投诉,我们很难查证”。该执法人员表示,虽然查处有困难,但他们会进行不定期检查,加大检查力度,杜绝这种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