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特派记者 郭燕群 罗暘)不少家长在给孩子喂药时深有体会,有时候,一片直径不到1厘米的药,却需要分成两份甚至4份。针对目前市场上儿童专用药缺乏,儿童用药普遍“成人化”的现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广西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加快我国儿童专用药体系建设的建议。
现状 儿童药剂型规格有缺陷
不少家长反映,去医院给孩子开药,常常出现“半片”、“四分之一片”的剂量,但从药房拿到的药却是成片的,服用时只能用手掰。掰不了的就磨成粉末,用温水溶解后,根据刻度分给孩子服用。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覃敏有26年儿科工作经验,她告诉南国早报记者,现行的儿童药在剂型、剂量和规格方面都有缺陷,大部分药针对成人使用,“没有为孩子着想”。例如,平时输液,一瓶是100毫升的规格,但一般新生儿输液只需要20~30毫升的量;一袋血浆的规格是100毫升,但孩子输血只用到30毫升左右。一些片剂标注,儿童要服用1/5甚至1/10的量,医生开药时也非常头疼。例如,心功能不全的婴幼儿需要吃“地高辛”,这种药一颗为25毫克,儿童只能吃1/10颗,一丁点儿的分量,拆分时不但容易造成误差,药粉还容易粘在杯子、勺子上,药量就不剩多少了。
有些儿童药虽然是冲剂和颗粒,但是规格也有缺陷。例如专门治流感的达菲胶囊,剂型为一颗75毫克,15公斤以下体重的儿童要吃30毫克,一天两次;15~23公斤的要吃45毫克,一天两次。“为什么不生产30毫克和45毫克的剂型?这让家长如何喂?”覃敏表示无奈。
赴京前后,南国早报记者走访了南宁、北京多家药店,发现无论是大药房还是小药店,儿童药的剂型和品种都不多。在南宁埌西一间上百平方米的大药房里,儿童专用药只占用了一个小货架。北京华威南路附近的一家药店里摆放着十多个货架,但只有半个货架摆放的是儿童专用药。记者还注意到,这些药大多以溶液和冲剂为主,片剂很少。
企业 利润低导致缺乏积极性
有需求一般就会有供应,儿童药为何成了特例?业内人士认为,成本高、利润低、研制复杂等原因,造成不少制药企业不愿意研制、生产儿童专用药。
广东一家制药企业的技术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药品定价依据是药物的剂量,假设一颗1克的药定价10元,改成0.5克的儿童剂型后,每颗定价就直接变成5元。但生产、包装成本却没有减少,还要另外加一条生产线,企业自然就没有生产积极性。此外,儿童患病往往季节性强、病程短,销售情况也不稳定,难以给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利润。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韦飞燕介绍,儿童药的市场规模相对于成人药来说非常小,但研制儿童药的成本却不比研制成人药低,大部分制药企业当然更愿意把钱投入到成人药研发上。同时,药品上市前都要经过人体临床试验,但很少有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做药品试验,给研发造成困难。此外,高档药利润高,很多企业乐于生产,但由于儿童的特殊生理状况,一般没有必要使用特别先进、高档的药品,专门面向儿童的普通药就少人问津了。
建议 建设儿童专用药体系需打“组合拳”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广西区委会副主任委员莫小莎带来民革党员提出的建议。建议中提到,当前我国儿童专门药体系建设明显滞后,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使用的剂型仅约60种。由于开发周期长、利润低、成本高,加上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开展难度大、儿童专用剂型规格缺乏等影响,儿童药品在我国生产领域常年遇冷,儿童用药市场现状也是举步维艰。
建议中提出,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儿童用药体系的研发和建设,激励医院和科研单位研究儿童用药成人化问题,解决儿童用药使用说明书问题;鼓励儿童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对特定企业生产的质量、疗效、安全性具有显著优势的儿童用药产品,给予价格扶持;还可积极与国外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合作,或借鉴欧美等国做法,给予儿科用药一定的市场保护期和税收优惠。建议还呼吁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儿童用药专项研发基金,破解儿童药品研发的瓶颈,建立儿童用药评估体系等等。
广西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药商表示,其实药企也生产小剂型的用药,但是进不了医院。例如有的医院规定,同样的药不能进两种剂型。这名药商认为,应单独列一个儿童基本药品目录,不受成人用药干扰,这样医院进药就有规则可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