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何秀)早报网网友“以南”发帖称,他在南宁北湖路北延长线北湖村一便利店买面包,回到家后打开包装一闻,发现面包有酸酸的味道,一尝发觉面包已变味。包装盒写明保质期为6个月,对比生产日期发现还有6天就到期,他担心吃下这些“临期”面包会有问题。对此,南国早报记者调查发现,城中村食品店及一些小店成了临期食品销售主要区域。
调查:过期食品仍在售
“以南”说,原本以为便利店老板可能因为忙没有对该品牌面包及时下架,谁知道当晚他再次去该便利店购物发现,好几个品种的食品已经过了保质期,但仍摆在货架上销售。一些储存在冰柜内的饮用水、八宝粥,一看日期也是过了保质期的。让“以南”感到后怕的是,平时经常在该便利店购买食物,很少关注生产日期,而周边其他住户也少有查看保质期的习惯。
10月14日,记者来到北湖北路延长线路边这家便利店看到,在货架的底层,摆着不少饼干和面包、蛋糕。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发现有的已经过期4个多月。金丝面包包装写着生产日期为2013年02月10日,保质期夏季为4个月,当天却仍然在货架上摆卖。另一些品牌的面包生产日期为3月、5月不等,保质期为4个月,均已过保质期。其他不少食品已临近保质期。
金丝面包已过期4个月,怎么还未下架?记者问。女店主称,由于近段时间忙于装修,忘了将过期食品退回厂家。
“这些过期的食品多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厂家生产的,销路不大好。”女店主当场将过期食品下架处理,承诺不会再销售。
说法:临期食品有销路
随后,记者探访万秀村、长堽村等城乡结合部的小便利店,发现不少店内货架上都摆着临期食品,随意走访的10个小店,每个店或多或少均在销售临期食品——有的还剩20来天到期,有的只剩一周。以真空包装的面包、蛋糕,及一些盒装饮料为主。店主均未对这些临期商品作出醒目提示。店主们称,店内商品杂而多,他们一下子也记不住哪食品快到期了,只能靠顾客自己识别。
记者在北湖路一学校附近的小便利店看到,学生中午放学时,二三十个学生一下挤满小店,拿着零食就付钱,根本不注意看保质期。店老板称,店内商品流通速度还算快速,可能是某些食品不大受学生欢迎而销得慢,才导致“临期食品”。
华西路一食品批发店老板透露,对于临期食品,因有某些特殊群体需求,反而销路不错。该老板称,临期食品店里一般会降价销售,一些熟客喜欢低价买回家食用。主要客源是乡下或者城中村一些小店老板。“零售店购买这些食品一般进货成本低,销售利润更大,很受一些城乡结合部小便利店的欢迎。只要他们流通速度快,在保质期内消化完,获利就大。”
现象:超市自律存有漏洞
南宁不少超市设立了临期食品专柜。但一些超市尽管名义上设置了此专柜,实际上却“时有时无”。北湖路一超市内,记者并未找到临期食品专柜。该超市工作人员说,有一段时间,超市曾专门设置了临期食品销售区,相关商品比较热销。商品售空后该专柜也暂时取消。
长堽路一超市也曾设有临期食品专柜,但记者当日并未在该超市看到相关货架。该超市工作人员表示,以前确实设有临期食品专柜,但近期已撤销,具体原因不详。
市民方先生称,一些快过保质期的食品,超市里会贴黄标签打折促销,进行“买二送一”之类的捆绑销售,送的多是临期食品,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保质期。
除了便利店、超市对临期食品提示不热衷外,个别供应商为了厂家声誉,不愿进入临期区。一名正在北湖路送货的某品牌饼干销售人员表示,如果便利店销售情况不乐观,他们宁愿不供货,也不愿让自己的食品进入“临期专柜”,因为进入“临期专柜”等于“自降身价”,对品牌影响不好。“对于临期食品,我们会提前以促销、捆绑等方式消化掉,实在销不掉的就下架返回厂里”。
部门:不许销售过期食品
当天,记者致电“12315”,工作人员答复,过期食品一律不允许销售,辖区工商执法人员将去店内查处。消费者购买到过期食品,可要求商家按商品价格10倍赔偿,或到辖区工商所投诉举报处理。
在国家工商总局官网查看到,去年年初,国家工商总局发文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在经营场所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临近保质期食品的界定标准,由经营者自行确定,可参照标准:保质期为15天以上的食品,从距离到期日时间为保质期的20%开始算起;保质期7天到15天的食品,到期的前2天;保质期少于7天的,到期前1天或者到期当天。
购买临期食品需留意保质期,以免过期存安全隐患。南宁一家连锁糕点店对“准临期”食品促销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保证其新鲜度,每晚9时后,当天生产的无包装糕点全部五折销售,很多市民会专门等待这个时段去购买,往往剩余的糕点在进入临期前已销售一空,此举也吸引不少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