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晚报讯(记者 喻芬)将亲人的骨灰放在可降解环保材料做成的骨灰盒里,放在泥土里;3个月内骨灰将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4月1日上午10点,我市(柳州)首次举办了集中公益花葬仪式,42名逝者的家属近百人来到西山公墓,采用这种新型的生态安葬方式安葬了自己的亲人。去年,广西组织了两批海葬活动和一期集中花坛葬仪式,我市群众认可度和参与度最高。据了解,去年在北海举行的首次海葬活动中,全区101户家庭报名,柳州就占了49个。
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这些环保、低碳的安葬方式,渐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愿意接受。
请为我种棵树吧
2013年第七届柳州散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请为我种棵树》,就以倡导树葬为主题而受到好评。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殡葬”也称“绿色殡葬”,是一种以树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树下或泥土中的新型葬法。它将亲人骨灰和着鲜花瓣与泥土葬于树根四周、草坪之中。绿色安葬象征着生命长绿、精神永存,也符合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生态殡葬具体又可分为树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等形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殡葬观念的更新,“绿色殡葬”时下成为引领殡葬发展趋势的新风尚。为推动绿色殡葬,自治区和我市对接受节地殡葬服务或不保留骨灰的群众均有奖励或补贴。
2013年10月22日,广西举行首次骨灰撒海仪式,全区101户家庭参加,鲜花伴着128具骨灰撒入大海。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我市鹿寨县一名李大爷随后找到民政部门,强烈要求过世后海葬。2014年4月3日,全区举行首次集中花坛葬,我市群众报名踊跃。今年清明,我市在西山公墓举行集中花葬仪式,30个名额很快爆满。
4月3日,在西山公墓花葬区,市民罗先生深情地对父亲说:“爸,今天给你搬了家,有很多邻居在旁边,你就不怕寂寞了。”罗先生的父亲7年前去世后,骨灰一直寄放在市殡仪馆中。“人终究不过一把泥土,从大自然来,回到大自然中去。”罗先生表示,能参与集中花葬,满足了老父亲回归大自然的心愿,让他的生命延续更多的绿色。“我只有一个儿子,在外面上大学,也不知将来回不回柳州。等我终老后,也要以花葬的方式重归自然。”80岁的张大爷是归国华侨,他说,在国外,花葬、海葬、土葬都有,他的妹夫就葬在泰国清迈的海边。“像花葬、海葬、树葬这种环保自然的安葬方式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不占用社会资源,也不会给家人造成经济负担,我们家人都很支持。”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殡葬改革一直走在广西的前列,计划在今年重阳节前后,再举行一次公益花葬仪式。
你会选择哪一种安葬方式?
柳州新闻网日前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虽然生态环保的“绿色殡葬”获得一片叫好声,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却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据柳州市烈士陵园公墓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我市建好的生态安葬墓地占总面积的30%左右,目前仍有许多空余。截至今年清明节,我市生态安葬方式数据为:安详塔葬26,壁葬2206,花葬68,草坪葬69,花坛葬59,树葬267。从2011年到2014年选择生态安葬的数量可以看出,140→144→183→163,呈逐年递增态势。
70后张丽是一名个体老板,当记者问她是否能接受为先人和自己采取“绿色殡葬”的时候,她表示,如果是先人则必须尊重他们的意见,“我家的老人多是旧思想,可能没办法接受。我也不敢问。但我会选择树葬。”
记者随机采访了朋友圈里的一些80后、90后,他们均表示,能够接受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80后小雨说,推动生态安葬,年轻人应该责无旁贷。
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根据统计显示,目前广西逝者火化率只有20%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葬消耗了大量土地资源。据测算,广西每年约有25万具遗体进行土葬,按照一个土葬坟墓10平方米、使用木材0.5立方米计算,一年就有5000多亩土地被占用,每年丧葬消耗木材11万立方米,需砍伐林木面积约7400亩。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丧葬费用逐年提升,在广西的南宁、柳州等城市,最便宜的墓葬花费都在万元以上,即使是树葬也需数千元不等,一些大型墓地的花费甚至高达数十万元。因此,推行不保存骨灰的节地型、环保型生态安葬方式是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