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视角>正文

青莲芬芳话源头 桂林廉政文化探幽(2)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6月8日 16:44【评论0条】字号:T|T

  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法学家,中国行政法的创始人白鹏飞,是一个13代世居桂林独秀峰王城根下的老桂林(家住今王城西华门附近太史巷)。他出任过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广西大学校长,抗战时期担任了国民政府中央监察院监察委员的职务,领上将军衔。民国时期,拥有上将军衔的桂林籍,只有李宗仁与白崇禧。白鹏飞在中国教育界,而且在法学界享有盛名,在百姓中素有“包公再世”、“白青天”、“铁面御史”等口碑称号。“皖南事变”后,在广西建设研究会上,白鹏飞拿出“上蒋介石书”,指责蒋介石“竟不顾外侮当前,国家的兴亡,大搞分裂,下令调转枪口向着抗日战斗最英勇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使抗日的主要力量受到严重损失,引起全国同胞无比愤恨。这破坏团结,大闹分裂,破坏抗日的罪行之首是蒋介石”。白鹏飞的“独秀”品质还表现为,他虽然有着上将军衔,但是他却多次拒绝了黄旭初要他加入国民党的请求。他对黄旭初说“若要以我加入国民党为条件,那我坚决不干!”白鹏飞后来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以至于到1948年,他的家人为了维持家计,不得不在宪五路(今六合路)摆地摊。

  理学渊源与廉政家风

  地处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青狮潭镇九屋圩附近的江头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明洪武元年,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从湖南道县迁到这里居住,距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江头村村民自古以耕稼课读为生,风俗淳朴。自清乾隆以后,江头村科举及第人数众多,出了举人31名,国子监生36名,会试贡士8名,进士8名,庶吉士13人。一家之中,有父子进士,父子庶吉士,父子翰林,四代四举人,五代当知县,三代庶吉士的。至今村中仍有“秀才街”、“举人巷”、“进士楼”,可见江头村做官的读书人密度之大。同时江头村全村有168人出仕,其中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五品以上官员37人。江头子弟任职地方遍及大江南北,北到黑龙江、辽宁,南达广东、云南,东有江苏、山东,西至四川、西藏,中达河南、湖北,均为官清廉,享誉一方。从清代到民国,全村贤人志士有28人,其中有号称“神君”“循良第一”的周启运,饮冰茹檗的“廉官”周履谦,“桂林十大才子”、救命大夫周冠,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清官周启稷,“百里之才”的爱民之士周履泰,毁家纾困、“弃堂利民”的周允斋,出口成章的“神童”周绍刘,苦节贞操、教子成名的“诰命夫人”秦淑贤,五四运动学生领袖、精忠报国的周瑞琦,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神医”周星伯,见义勇为、成仁取义的周春云等。因此,江头村被称为“才子村”和“清官村”。之所以如此,与其先人周敦颐(1017—1073年)的“爱莲”文化和以《周氏家训》为依归的家风家规有密切的关系。

  《爱莲说》原文:

  水路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的《爱莲说》名为写莲,实为写己。周敦颐为官30余年,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等职。他勤于政事,清正廉洁,惩治腐败,兴建学校,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他爱莲写莲,从严要求自己,洁身自爱,分毫不贪不取,表里如一,光明磊落。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他把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并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由于周敦颐在哲学上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第三十六位世界文化名人。

  周家后人谨遵周敦颐的教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耕读课子弟,以“乱取一文断子绝孙”为信条,因而江头村清官辈出,被称为“中国百年清官第一村”。

  《周氏家训》摘文:

  出仕为宦,官清吏瘦;

  摄职从政,报国务民。

  任官存君,岂计身家;

  誓执功令,才称圣人。

  可见,家教家风在一个国家的廉政建设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桂林就有许多秉承良好家教造就高尚清官的例子。如陈宏谋、陈继昌祖孙,方崧卿、方信孺父子,蒋昇、蒋冕兄弟,等等。

  包青天与桂林清官

  在中国,一提到“清官”,就一定会想到黑脸包公——— 包拯。其实,桂林的清官也不亚于包拯,而且与其还有着不少的关系。

  周渭是比包拯早60多年出现的执法如山、公正严明的贤臣,他的官声政绩连包拯也非常推崇并引为楷模。更为巧合的是,周渭的去世与包拯的诞辰都是999年。周渭,恭城路口村人,生于晚唐五代(922年),他家境贫寒,幼年父母双亡,在叔伯及邻居救济抚养下成人。他自学成才,考得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调任两浙东、西路转运使,入为盐铁判官等职,皇上还赐与紫金袍。其官声职位一点也不比包拯低。后因其侄子招兵买马,受到株连,被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拟再起用周渭。刚下诏书,周渭不幸病故,终年77岁。过世时,由于清正廉洁,家境清贫,几乎无法举丧,宋真宗特封为惠烈御史周王,赏钱十万予以举丧。这样一位廉政官员的官声政绩连包拯也非常推崇并引为前辈楷模。

  唐介(1010—1069年),宋神宗宰相,字子方,兴安高尚人。其父唐拱,曾在福建漳州做官。唐介从小时就深明大义,德行高尚,幼时父亲唐拱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他谢绝不取。后应试,中进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

  因为仁宗答应宰相文彦博的请求,要授予国戚张尧佐以四使之官职,唐介和包拯、吴奎、张择行等人反对。唐介还揭露了文彦博在四川做官时给张皇后送灯笼锦,骗取皇后信用而当了宰相和现在又要给皇后哥哥授予四使之官职,以达到巴结后宫,巩固自己宰相权位的企图,并提出罢免文彦博职务的建议。宋仁宗为此大发雷霆,认为任命宰相是朝廷大政,怎能由皇后左右朝政。因此将唐介下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同时也罢免了文彦博的宰相职务。唐介因此名声大震,受到满朝文武官员和士大夫尊敬,称他是真御史。宋英宗当政时,升唐介为御史丞并委以友图客学士知太原府的重任。神宗继位后,又以他为三司使、拜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曾公亮、王安石共同执掌大政。第二年,因背患毒疮而死,归葬于家乡高尚大宜山。唐介患病期间,神宗前往探望;唐介死后神宗到场哭吊,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赐谥号“质肃”,并入祀桂林五贤祠。这是作为大臣难得的特殊荣誉。

  广西提刑李师中写挽诗赞美唐介:

  去国一身轻似叶,

  高名千古重如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

  未死奸谀骨已寒。

  中国不仅有包拯“老包”,还有“小包”。这就是包拯去世后近400年后的桂林人包裕。包裕(1437~?),明代官吏,字好问。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历任抚州推官、监察御史、贵州巡按、云南按察副使、河南按察佥事等职。置身官场,却淡泊名利,“凡事务通民情”。在抚州时,郡无冤狱,时人称为“小包”。在云南时,督兵讨平叛乱,区划地方事宜,“遗利甚广,滇人赖之”。因不满官场腐败,以疾辞官归乡。在家乡,热心公益事业,捐钱出力,修整会仙岩,并撰有《重修广西省城碑记》、《桂林五贤祠记》、《永济桥记》、《重修怡云亭记》、《重修临桂县治记》等碑文。平日居家以诗酒自娱,闲暇时邀集地方官吏冯镐、陈崇德、管琪、周进隆等畅游题咏,在伏波山、月牙山、南溪山、虞山、华景洞等处有题诗、题记。其诗文多被收录于《三管英灵集》、《粤西诗载》、《粤西文载》中,著有《拙庵稿》。

  沧桑人生和浪漫情怀

  享有“铁面御史”之称的谢济世(1689—1755年)是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人。

  谢济世从小聪明过人,12岁曾代父作《观风制艺》;20岁举秀才,当年秋乡试中解元;24岁殿试中进士;38岁时,考选为浙江道监察御使。著有《梅庄杂著》《大学注》《以学居案集》《史平》《纂言内外篇》《清史列传》等。

  谢济世自幼就刚直不阿。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春,谢济世参加童子试,广西学政张豫章脱冠赤足高坐堂上,命考生跪着呈交试卷,当时17岁的谢济世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拒绝跪呈,被学政赶出考场。谢济世回家向母亲请罪,他的母亲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笑着说:“我儿有何罪?今日为了一个小小的秀才,便屈膝下跪,他日为了当官,岂不是要钻狗洞子认做门生义儿?忍辱求荣,全在一念之误。儿今日能如此,我无忧了。”后来谢济世在官场上一直铁骨铮铮,疾恶如仇,与其母的教导有方是分不开的。还有一次,他跟舅舅去“楚南第一名刹”——— 全州湘山寺拜佛。路上,舅舅提醒他:“科考快要到了,今天去寺院拜菩萨,你要多烧一些纸钱,好让菩萨保佑你!”谢济世说:“我不拜这样的菩萨!”舅舅一愣,问:“为啥?”谢济世说:“你给他钱他才保佑你,这样的菩萨,是贪财的菩萨,不值一拜!”

  谢济世做官之后更是铁骨铮铮,疾恶如仇,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他的灾难是从御史任上开始的。那是雍正四年(1726年)十一月,他上任不到十天,就上疏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险遭杀身之祸。这田文镜曾被雍正誉为“天下第一巡抚”,因此,雍正将奏章掷还,下令将谢济世革职,严刑讯问,一定要问出指使人是谁。据《清史稿》记载,主审谢济世的为刑部尚书励杜讷。励问谢谁是指使者?他答以“孔、孟”。问何故?答:“读孔孟书,当忠谏。见奸弗击,非忠也。”励杜讷一听,下令动用刑具。拷打太厉害时,谢受不了,就大呼康熙皇帝的庙号“圣祖”,弄得满朝大臣面面相觑,一听到康熙庙号,所有大臣均要下跪。谢一再呼叫,大臣一再下跪,弄得场面十分滑稽。主审官只好如实奏告雍正,说他是“狂生”,想当“忠臣”,满嘴称孔孟不休,就是不说受谁指使,拟斩。但雍正并未把谢济世斩首,只是发配阿尔泰军前。由于他的才气,充军初期受到优待,他在军营“讲学著书不稍辍”。

  谢济世一生四次被诬陷,三次坐牢,三次丢官,一次陪斩,一次9年充军流放,历尽坎坷。但是他著书立学、吟诗泼墨、浇花种草、情趣盎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一副对联成为后人领会他无悔人生的箴言:“染指皆因晨弄墨,折腰皆因晚浇花。”

  像谢济世那样以廉为乐的官员还有很多。如阳朔人曹邺(约816—875年),他既是曾担任祠部郎中等官职的清官,又是晚唐时的著名诗人。他在唐代大中四年(850年)考中进士,是桂东北地区考中进士科名的第一人,他为官秉性刚直,疾恶如仇,不避权贵,对于贪官污吏,从不吝惜刀笔。晚年辞官回乡,过着“扫叶煎茶摘叶书”的生活。他写的《官仓鼠》极具辛辣味: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还有永福人王世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残疾人状元。他不仅身残志坚,而且借喻残疾之身,表达廉政之志。在将近1300年的科举史上王世则是唯一的连科状元。宋太宗非常高兴,给王世则加官进爵,授予“文明殿学士”。升为三品朝官,命王世则主持科考,选拔人才。当时风气不正,有人为了巴结主考官,托情行贿,王世则一概回绝,他紧闭府门,在门前倒挂了一根弯竹拐杖,两旁又书一副对联:

  公本分明,拐脚却非私念;

  杖从节起,直木乃用尺量。

  李师中作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也必然是铁面无私的,但是,在他4年的治桂履职中却把主要精力放在修灵渠、劝农事、抚边民等民生大计之上。伏波山的蒙亭落成时,李师中应邀撰写了一篇《蒙亭记》,文中道出了他“同民之乐,而无醉饱之心”的心声。正是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促使他勤政为民,留下美名。(陈宪忠 张弘)

[上一页] [1] [2]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