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桂林有一著名的文化世家“临川李氏”。
一门风雅,几代书香,高官层出,是“临川李氏”的符号。
文人喜山水,好烟霞。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更是李氏子弟造园的绝佳境地。清代嘉、道年间,“临川李氏”所建的私家园林,遍布半个桂林城。
环碧园,清代名园,亦名李园,板栗园,在桂林城北叠彩山仙鹤峰北麓。元代这里为石氏桃园,明代是宗室别业,后为宋氏园。清道光甲申年(1824)归桂林画家李芸甫(秉绶),经其按照苏州园林风格精心布置修葺,成为一座自然山水与庭院建筑相融的著名私家园林。
清代学者徐柯在《清稗类钞·园林类》中写道:“桂林李园,在城西北角,距容门最近,为一时胜地,以江西 李 翁 丹 臣 之 重 望 著 名也。”“陂水可数十亩,闻其四至,占城中十分之三。盛时船艇游泳,极似江南,亭沼花木,备极清华,四方文学之士过从宴乐,不减淮浙盐商诸家。”蒋宝龄《墨林今话》中说:“……环碧园岩壑内藏,广踰百亩,春时梨花极盛,远近丹青之士咸为作画。”这些文字,生动形象地绘出当年环碧园的盛况。
环碧园不仅景色秀美独步粤西,其所承载的文化亦甚为壮观。如今,我们沿着这一派明秀的山水,拨开重重雾霭,于淡淡的烟霞中,寻找那早已淹没在云水里的飞檐翘角,画影墨痕。
少英敏性豪迈 骁勇善射画名扬环碧主人李秉绶
环碧园的主人李秉绶(1783-1842年),字佩之,号芸甫、碧霞主人。祖籍江西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江西省进贤县温圳),寄籍广西桂林,清代著名画家兼诗人,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人亦称“李水部”。因嫌公职缠身,出作不便,壮年时就辞去官职回到桂林,专心画事。
李秉绶“家世显赫”。其父李宜民为清代著名盐商,于雍正七年(1729)以“笔一枝,伞一柄至广西”,最初凭一手好字替人代写文书为生,后经营盐业,由一个贫寒商贩,发展成拥有雄厚资财的官商,为雍、乾时期两广有名的巨富。左步青先生在《清代盐商的盛衰述略》一文中称:“史籍上留名的乾隆年间的豪富盐商,……粤商有李念德(李宜民商号名)、李廷实、胡大展等。他们的巨额商业资本,对全国的经济都有极大影响。”
至此,李宜民家族一跃而成为园林半城,富比王侯的鼎食望族。而身为文人的李宜民,当初掷笔经商是为生活所迫,在成为巨富后,他除捐钱做公益事业,修桥筑路办教育之外,最愿意做的事,就是文化建设。其一,他捐资修建开元寺、虞山庙、隐山华盖庵,刻《金刚经》于庵内。请名师翻刻的五代高僧贯休《十六尊者像》为佛教雕刻的经典,今藏于桂海碑林博物馆。其二,给儿孙们最好的教育,以期能够光耀门楣。延请江浙多位名师课馆。在诗文墨彩的浸润中,李氏子弟亦不负所望,俊彦代承,很快走上了科举仕宦的道路。一二百年间,子弟中举、中进士者众多,其中李宗瀚、李联琇、李翊煌祖孙三人先后中进士。李宗瀚官至工部侍郎、浙江学政,李联琇官至大理寺正卿(相当于今日的最高法院院长)、江苏学政。还有李秉铨、李秉钺等也都官居显要。因此,李氏家族在清代享有桂林“临川李氏”盛名,不仅雄于财,而且“多仕宦”。
其实,“临川李氏”不但一门富贵,更是一门风雅,其子弟在诗文、绘画、鉴赏、收藏、经史、书法等各个文化领域中成就卓著。
李宜民共有八子,长子李秉仁早逝;次子李秉礼(字敬之,号松甫、韦庐),工诗,著有《韦庐诗集》九卷,亦善画梅竹;四子李秉钺(蕙甫)工篆隶,善画山水,得云林逸致;五子李秉铨(芗甫)工画墨兰,善篆隶;六子李秉绶(芸甫)工诗善画,尤以画兰竹最有名。第三代中,李秉礼之子李宗瀚(春湖)工书法、诗词,著有《静娱室偶成稿》《杉湖酬唱诗略》各二卷,与刘石庵、程春海同为清嘉道年间三大著名书法家,被曾国藩誉为“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秉铨子李宗溎工诗书,善画竹石,女李慧工花鸟虫鱼。秉绶子李宗涵(小芸)善画花鸟、竹子。而宗瀚子联琇则为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被曾国藩聘为钟山书院院长,有《好云楼全集》四十八卷,《师山诗存》《釆风札记》《治忘日录》《临川答问》,著作颇丰。
史书称“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李秉礼、李宗瀚、李秉绶叔侄三人并称“诗书画三绝”。
据史料记载,李秉绶少英敏、性豪迈、重交际,骁勇善射,弓法极好。曾随嘉庆皇帝秋狝围猎,因射中目标得赏戴花翎。与李秉绶同时代的画家罗辰在《题李园卷子》一诗中写道:“……我更爱主人,不独好文事。御营射猎归,花底雕弓试。兴酣挟修翎,更做穿杨戏。”形象地勾勒出其豪气与潇洒。
李秉绶才华横溢,“夙工书画,性致落笔,脱弃凡近,其写意梅松杂卉,大约以白石(沈周)、白阳(陈淳)为宗,旁及青藤(徐渭)、石涛、新罗(华嵓)诸大家,兰竹则专师萚石(钱载),纵逸秀挺,时贤殆罕其匹”。他与朱鹤年、汤贻汾等齐名,同其兄秉铨共享“乾嘉十六画人”之誉,是岭南画派的肇始人物。
古代的画家诗人,为开阔眼界,丰富阅历,都有游历习惯,李秉绶也如此。他在做工部都水司郎中期间,曾多次薄游江苏、浙江、广东等当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之地。结交各方名流雅士,寄情幽静山林,沉醉楼台烟雨中,饮酒赋诗绘画唱和无虚日。他“虚怀咨询,凡精一艺擅长者皆与缔交”。清代著名画家宋光宝、孟丽堂、佘文植、汤贻汾、谢兰生、熊笛江、广西巡抚梁章钜、诗画家张维屏、收藏家叶梦龙等都是他的好友。而产生过吴门画派的苏州,更让他流连,曾数次到吴门(今苏州),感受那园林的幽雅、评弹的悠扬、昆曲的婉约。芸甫的画舫设于青山绿水间,文人画家及各路名仕常雅集于此,觞咏宴乐。他常常同友人清夜燃烛谈艺,铺张诗人的放浪不羁与画家的豪放随性,常常待到似醉非醉时,墨彩随意挥洒,而壁间残画神趣横溢,清快爽目。故时人有诗赞他:“风兰雨竹大写意,渌水青山旧寓公。都识临川李水部,墨痕狼藉绮楼中。”而对于求画者,芸甫则有求必应,“凡乞其作画,擘纸洒墨无不立应”。
名画《苏台五美图》的成画与传藏经历,更是一段令人唏嘘的传奇。此图为“粤西钜迹,关系地方掌故甚大”,曾经历不同的三代文化人收藏,最终毁于日寇炮火。
《苏台五美图》反映一段才子佳人雅集佳话。当年李秉绶薄游苏州,主办了一场征歌选胜的活动(相当于今天的选美),胜出的五位佳丽,个个美若天仙,能诗善画。李芸甫(秉绶)常常与她们吟诗对弈,作画饮酒,结下深厚情谊,于是灵感大发,请当时专画仕女图的名画家把五美女画于一幅二丈多的长卷上,亦请著名诗人词家于画上题咏。他给这幅画取名为《苏台五美图》,并带回桂林,特于杉湖畔修筑五美堂珍藏此画。这座湖畔庭院,栽着樱桃树,春暖时节鲜花怒放,满园落英飘入池塘,如梦幻般优美。当时居桂的名流文人雅士都以到五美堂观画赏花为时尚,兴致好的还题诗于画上。此后又不断有著名词家如汪孟棠、周素夫、龚云涛等于该画上题跋,流传最广的是周素夫写的这几句题诗:“披卷如闻百合香,青山红粉自成行。樱桃院落重重在,记得当年李十郎(注:芸甫大排行十,亦称十郎)。”
桂林学者林京海提供的朱荫龙1946年所写《苏台五美图题咏》一文,对此画中五美女的踪迹和名画的流传作了详细叙述:“芸甫历官清要,加以席履之丰,声气之广,在嘉道间遂以风流文彩,焜耀一时……图中之人,是否同归,文就无征,莫可诘究。其后李氏势微,图归居梅生(巢),居氏携之粤东,为潘飞声所得,飞声没于沪上,筴储星散,辗转遂入余手。”“八年寇火,悉付飞灰。”一代名画就这样湮没于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桂林战火中,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