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人物>正文

吕调阳:首个出任“国立大学校长”的广西人

来源:广西日报2015年4月13日 17:28【评论0条】字号:T|T

  广西日报讯(记者 潘茨宣)明末,有一位官至次辅的广西人深得神宗皇帝的器重,先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神宗皇帝始终称其为“先生”,从不直呼其名,死后谥文简。神宗皇帝还为他的去世“辍朝一日”,致哀一天,可说享尽尊荣,为当时之官场奇迹。他就是临桂县人吕调阳。

  赫然自命“律吕调阳”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吕调阳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官宦世家,家住城南文昌门外,为明嘉靖间翰林院编修吕璋之后。刚出世的吕调阳,即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无论是生活和启蒙学习方面,吕调阳都得到特殊的关照。他天资聪慧,学习用功。7岁那年,吕调阳正在读私塾。一天,他指着《千字文》“律吕调阳”句对先生说,这就是我的名字!家人很是吃惊。

  何为“律吕调阳”?据《前汉律历志》载:“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黄帝之所作也。”这样阴阳交合,律吕洞和,相生相成,是为律本。也就是音乐和一切听觉文学之源,也是事物矛盾统一的理念。吕调阳小小年纪便对此和谐之道有此喜好。家人只能顺其意旨让他取名调阳。终观其一生,吕调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恪守规范,砥砺学行,将儒家和谐观念为最大追求,博得历史的肯定。此是有原因的。

  少年时代的吕调阳,已是名震四方的小秀才。他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18岁中举,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34岁时廷试获一甲二名榜眼,初援翰林院编修,步入官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吕调阳任丙辰科会试分校官。父母亲去世,调阳回籍守丧;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调阳才调去翰林院,任国子司业。1565年擢升春坊谕德,1567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即调回北京,任国子祭酒。国子监是教育管理机关和传授儒家思想的国立最高学府,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手拿酒杯对天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国子监简称国学,也称大学。这年冬天他被派任南京礼部侍郎,次年又调回北京,任礼部侍郎。一年后,又升调任吏部侍郎,不久又升吏部左侍郎。后来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詹事府事。隆庆五年(1570年)为辛未科副典试官。次年明穆宗去世,朱翊钧九岁登基,是为神宗。国家大权基本上由内阁掌理。是年六月,调阳为首辅张居正所荐请,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中枢机务,协助首辅张居正掌理国家大政。吕调阳或单任次辅,或居次辅之首。万历元年他晋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十一月晋太子太保。次年晋少保。万历四年十月,晋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晋少傅。次年二月,又晋为建极殿大学士。去世后,赠官太保、谥号为“文简”。

  支持改革不揽大权

  吕调阳这个人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身份特殊,道德高尚,笃信务实,不同凡响。不仅在明代,就是在广西的历代官宦中,他也是一个颇具特性的人物。吕调阳性格温厚,办事公道,人际关系处得好,为众人所服。他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积极支持者。在政务中,吕调阳以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而著称。当时的内阁里,党派林立,政敌纷争不绝,吕调阳这个人一身学究气,从不拉帮结派。

  《临桂县志》云,吕调阳“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籍以颂公”。他为国家办事,有成就生怕别人知道,最怕他人对己歌功颂德。吕调阳为人端慎简重,事上以忠。

  明朝末年,政治重心落到内阁身上,谁成为首辅,谁就能主政,实际上就握有最高的权势。围绕争夺内阁首辅的尖锐斗争始终暗流涌动。万历五年正当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之时,张居正父亲去世,按明朝礼制规定,在职官员自闻父母丧日起,要辞官守孝三年,如有特殊情况,经皇帝特批,可以继续留任,称为“夺情”。

  出于夺权目的,张居正的政敌要求他应当遵从四书所说父母三年之丧的原则,去职丁忧。然而年幼的皇帝需要他的辅佐,从改革新政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必须使他留任。也有人认为这是次辅吕调阳当上首辅的最好机会。然而,最终向皇帝上言要求为张居正“夺情”的,却是内阁次辅吕调阳。

  不仅如此,在首辅张居正归江陵葬父期间,吕调阳也不趁机揽权。小事由张四维处理,大事派人驰报张居正决断。后来吕调阳干脆称病不出,连上十疏要求归里。神宗以吕调阳“久疾未痊,特准回籍调理”。于万历六年七月初六日致仕(辞官退休)。

  《帝鉴图说》教主当明君

  吕调阳潜心从政,他在任上编了一本专门供皇太子阅读的小人书,叫《帝鉴图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儒学要义,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吕调阳任礼部尚书时,和明朝首辅张居正一道当明神宗的老师,教育监生时,注重言传身教,先德而后艺;为穆宗帝讲学,引经据古以规时政,深得朝廷敬重。能文能诗,古雅淳厚。时皇帝年幼失当。他们就编了6卷《帝鉴图说》,相当今天的《看图识字》。这是专为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朱翊均编写的帝王教科书 。

  《帝鉴图说》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分析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讲述“善可以为法”的故事;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列举“恶可以为戒”的故事。这些历代帝王可为和不可为的事,一共有117件,从唐尧帝“任贤图治”到宋哲宗“烛送词臣”,从夏太康“游畋失位”到宋徽宗“任用六贼”,对于历史上正反经验、教训加以介绍,有理有据。希望小皇帝朱翊均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做一个圣君。这本薄薄的小书,内容深刻,可读性强,每一个有趣的故事,配一幅生动的插图。插图全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古色古香,朴拙中带有几分稚趣,可爱又不失传神,兼具欣赏性和收藏性,深为小皇帝喜欢。在《明史文艺志》和《四库全书》中,仍可查到该书的目录。还与张居正合作纂修嘉靖、隆庆两朝实录。撰有《佛塔寺碑》、《全州建库楼记》、《勘定古田序》、《奉国中尉约畲墓志铭》等碑。

  巧施妙计破倭寇

  从明朝初年起,日本的土豪、浪人常常勾结我国海盗来沿海骚扰,沿海人民十分痛恨,称之谓“倭寇”。与此同时,被朱元璋灭方国珍、张士诚的残部也亡命海上,与倭寇勾结。东南沿海闽、浙大姓、奸商,土豪也勾通倭寇,非法贸易、获取暴利。“海中巨盗,遂袭倭服饰、旗号,并分艘掠内地,无不大利”,“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一些海盗流氓还穿倭服,挂倭旗,四出杀掠,气焰嚣张。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的活动,严重破坏了沿海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尤其嘉靖末年,奸臣严嵩当道,国势削弱,边防废弛。但是,沿海诸卫所的士卒仅有原额的三分之一,沿海的战船仅存一二,遇警只好募渔船充数,无力抵御倭寇。只好又征调广西俍兵、湘西土兵到东南沿海参加抗倭斗争。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犹我国东南沿海,所到之处,焚毁房屋,抢劫商船,大肆掠夺,无恶不作,严重威胁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委派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东南国务大臣。征调“狼兵”(广西壮族土官兵)、“土兵”(湘西土家族土司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瓦氏夫人请命应征,率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州组建的军队6800余人,于三十四年(1855)三月十三日到前线金山卫,扼住倭寇的巢穴。四月,倭寇出动3000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瓦氏夫人率狼兵迎击,杀得倭寇四散逃命。四月二十日,倭寇4000多人进犯嘉兴,瓦氏首当其冲,一马当先,在士兵与其他友军的配合下,把倭寇包围在五江泾一带,一举歼灭倭寇3000余人。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获得抗倭的首次胜利。

  不久,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病逝,抗倭主帅张经遭严嵩爪牙赵文华陷害斩首。倭寇又在沿海猖狂起来。

  1566年,嘉靖死,穆宗继位,严嵩倒台,徐玠、张居正等掌权,起用谭纶、戚继光,练兵蓟州,开始整理边务。

  戚继光筑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以对倭寇作战有经验的浙兵为主力,根据蓟州的地理条件和同蒙古骑兵作战的特点,从实战出发,加紧训练。倭寇见戚家军不同于以往的明朝军队,士气逼人,就跑到南部沿海抢掠,长驱直入到浙江淳安、歙县、芜湖,犯南京,途经数千里,杀伤四千人。穆宗大惊,徐玠、张居正即令戚家军分兵南部沿海。但倭寇时而东,时而西,偷袭不止,令戚家军防不胜防。戚继光想:这种严防死守也不是办法,得有神兵利器威慑倭寇。

  戚继光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了张居正,张居正也赞同戚继光的建议,只是在具体用什么兵器的问题上没有更好的意见,遂找来吕调阳商量。

  听完张居正的叙述,吕调阳略作思考,即讲出一个用大刀来破倭寇的战术。他告诉张居正,倭寇大都长得矮,虽然凶残狡猾,但最怕被砍头,因为他们迷信地认为把头砍掉了不能再投胎重返人世,来世只能做牛做马,变猪变狗,所以日本人自杀只剖腹而不砍头。针对倭寇这种生理缺陷和心理恐惧,明军可挑选一千名高大强壮军汉,全用蒙古大马装备,闻警迅速出击,专砍倭寇的头,砍一颗头就可吓倒一大群;砍一批头,势必没有下批敢再来。

  张居正立即告诉戚继光这个破倭寇计,吕调阳还拿出一把战刀和一只铜铃,说:“这把战刀是我高祖投军所用,是高祖自己在家乡用磁铁矿石精炼打制的;这把刀二尺八寸长,四寸宽,稍带弯,比倭刀长,刀刃锋利,吹发即断,砍头如切瓜。再看这个铜铃,是我曾祖父所留,当年曾祖接替高祖军籍,编入骑兵,他回老家用铜绿山的铜,用何锡铺的锡,合炼成锡青铜,请铜匠打制这个铜铃。此铜铃比一般铜铃响声洪亮,一匹战马颈上挂三四个,马奔跑起来铜铃撞响,马就会亢奋起来。而系铜铃的铜链不易断,不要声响时可以轻易地摘下铜铃。”

  张居正、吕调阳、戚继光如法炮制打制了一批铜铃,大刀,用牛皮和铜做头盔铠甲,装备戚家军。

  武器先进先赢三分仗。高头大马,锋利大刀,戚家军如虎添翼,一有倭警,大队骑兵立刻出发,“叮铃、叮铃”之声声震寰宇。战马听到铜铃声,精神大振,四蹄如飞,身材高大的军汉身穿坚固的铠甲,挥舞大刀,向倭寇头上砍去,刀到头落,倭寇三魂吓掉两魂,生怕掉了脑袋没法投胎,永远下地狱,逃也逃不赢。从此,倭寇不敢上岸,只能在远海为匪为盗。沿海倭患渐渐平息下来。

  参考引用资料:

  《明史》、《历代广西状元评传》(韦湘秋、黄强祺编著)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