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人物>正文

桂林资源医生获中国医学最高荣誉之一马海德奖

来源:桂林晚报2015年3月31日 17:18【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晚报讯(记者 刘毅)马海德奖,是为表彰和奖励中国麻风病防治(以下简称“麻防”)、研究和管理的优秀工作者而设立的,是我国医学最高荣誉之一。今年,桂林一位在“麻防”一线默默奉献40年的医生,成为该奖2015年度的获奖者之一。这也是桂林医生首次获得该荣誉。

  资源县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典型的高寒山区,是桂林所辖县中的麻风病高发县。上世纪70年代,麻风病肆虐,人们“闻麻色变”。他却义无反顾地站上了“麻防”一线:为搞普查,他的足迹遍布全县村寨,一人发现了数十例患者;他徒步日复一日走在大山深处,亲自为病人注射喂药;他将“无人接近、无人搭理”的麻风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把个人健康抛之脑后……

  他就是张仁周,现任资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防治科科长,人称“张麻风”。昨天,记者与他面对面,揭开了他在大山深处默默奉献40年的“麻防”故事。

  人人叫他“张麻风”起初,他都不敢告诉妻子管“麻防”

  宁跟“痨拐”(疥疮)同床,不跟麻风隔山,是麻风病流行年代的一句老话,人们对麻风病异常恐惧,尤其是“大麻风”患者,除了麻防工作人员,任何人都不敢接近。

  1974年,19岁的张仁周毕业于桂林卫生学校,当时山区人才缺乏,麻风病防治工作任务繁重,他被分配在资源县卫生防疫站主管麻防工作。

  那个时候,从事麻防工作似乎也“低人一等”,张仁周的工作遭到了家人和亲友的再三反对。但见麻风病防治事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张仁周感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并产生一种信念:那就是消除麻风病,让家乡父老乡亲远离麻风病的侵害。张仁周是个倔脾气,一旦决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他最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家人的理解。

  工作中,张仁周结识了现在的妻子。起初几年,妻子只知道他在卫生防疫站工作,不知道他主管麻防工作,每天要与麻风病人接触。张仁周怕妻子担心,也迟迟没敢告诉她。

  直到有一次,河口瑶族乡一名中年女子被查出患有瘤型麻风病,也就是俗称的“大麻风”。被张仁周诊断过后,女子不敢相信自己得了病,又跑去大医院复查,结果被确诊患有此病。绝望之下,她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冲到了张仁周家中,把东西一丢,一坐不起。

  “我得了这个病,这辈子怎么搞!我没得脸回家了,不帮我治好,我就从资江跳下去!”女子在张仁周的小房子里哭喊着,说张仁周把她“害”了。

  张仁周开导女子说:“你放心,我们会帮你保密,对你负责的。这个病治得好,药也不要你的钱,你只管安心治病。”听后,女子才逐渐冷静下来。

  可这事却把张仁周的妻子和周围邻居吓坏了。妻子这才知道丈夫是管“大麻风”的,然而,当她看见丈夫苦口婆心地劝导女子时,她将内心的委屈、埋怨藏了起来,答应收留女子一宿,还给她做了吃的。次日,张仁周给了女子钱和粮票,让她去旅舍洗澡睡一觉,然后回家去接受治疗。

  此事在群众中慢慢传开,张仁周因此有了一个“张麻风”的外号。值得欣慰的是,当看到张仁周夫妻俩与“麻风”接触却没有染病,周遭的人对麻风病的恐惧也相应地减少了。

  问诊足迹遍布深山全县46例麻风病人,他发现34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源县麻风病高发,张仁周带头开展了全县的麻风病全民普查、家属预防服药等工作。

  资源县全县辖四乡三镇74个村(街),总人口17万余人,有3个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达5.4万。由于村落众多,山区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张仁周要到村里普查只能靠步行抵达。

  由于高寒山区阴暗潮湿,卫生水平差,被发现的麻风病人基本上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方。普查工作中,他几乎走遍了全县的村村寨寨,行程1000多公里,在当时资源县的46例麻风病人中,有34例是他发现的。

  普查过后就进入治疗阶段,看病送药成了最要紧也最艰苦的事。

  “当年大家对麻风病很恐惧,很多麻风病人知道自己得病后很绝望,拒绝吃药,所以必须看着他把药吞下去,还要让他张开嘴巴,确认才行。”张仁周说,送药对于病患的治疗极为重要,而且一定要定时吃,否则就会达不到效果,不能有一点马虎。

  送药的日子里,每天早上5点张仁周就要起床,搭县里唯一一趟班车,到达病患所在乡镇,然后再步行到病患家中,一走至少就是40公里,更远的要走上80至100公里,往返一趟要花3、4天时间。他每个月呆在家里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天,往往把所有病患的药送完一轮,已经是一个月,然后新一轮的送药任务又启动了。

  有一次,张仁周在一个病人家中看着病人服完药,已经夕阳西下,正犹豫要不要动身前往下一家。听见病人家属说,另一家就在对面山头,大约走1个半小时就到了,张仁周觉得不算远,想尽快让病人服药,二话不说就出发了。

  但无论他怎么走,前面的山路好像都走不完似的,走到天黑了也没抵达,而张仁周已经双脚发软,饥肠辘辘,身上的手电筒也没有电了,面前一片漆黑。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也无处可去,好在附近有一块玉米地,他掰了个玉米,用火柴点燃了捡来的干柴,烤了玉米果腹,并在玉米地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天没亮,他又出发了,出发前还不忘把一斤粮票和一张5毛的钞票,挂在玉米秆子上。

  八十年代末,随着麻风病联合化疗的推行,病人基本都在家治疗,这下要走的路就更多,也更长了。普查、看病、送药、复查……他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事情,足迹几乎踏遍了资源县大山深处的每一个角落,把自己的大部分青春和精力花在了跋涉的路上,用在了病人的康复中。

  1992年5月的一天,张仁周与河口瑶族乡卫生院院长张昌发,步行30多里山路,去看望回访了该乡最边远的高山村麻风病人邓日英。在返回途中,遇上暴雨,山路崎岖湿滑,张仁周不慎跌倒在地,无法动弹。随后,张昌发将他扶起,一路背到群众家里。群众为他做了一副简易的担架,将他抬到河口瑶族乡卫生院,经诊断为脚部骨折。

  不断遭冷遇和白眼他却替人“做孝子”,借此消除病患恐惧

  在很长一段时间,张仁周曾是各乡村寨子里最不受欢迎的人。只要“张麻风”一出现,大家就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

  张仁周说,有时为患者确诊了病情,还会遭到“追打”。

  “他们往往不愿接受现实,认为是误诊了”。而事实上,只要经张仁周查出的麻风病疑似病例,结果均无出入。

  此外,张仁周为患者上门看病、送药,经常要走几天山路,有时需要借宿在村民家,也因此遭到了不少冷遇和白眼。但张仁周并不在意,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切实实地为麻风病人服务。

  由于麻风病人压力大,内心绝望,所以心理很脆弱、很敏感,张仁周了解病患的心理情况,在他们面前讲话做事都会很小心。

  “如果我一帮他(患者)检查完就马上去洗手,他就会怀疑自己的病很严重,或者是我嫌弃他;如果患者家属留我下来吃饭,我考虑要赶路,说了句‘不用了’,患者和家属也会觉得是我怕被传染,嫌弃他们了……”张仁周说,留意到这些细节,对于为患者和家属建立信心十分重要。

  张仁周不仅为患者治病,更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实际行动,消除普通群众对麻风病以及患者的歧视和恐惧。每次下乡开展疫源地普查时,他都会抓住机会向群众宣传麻风病知识,并与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在麻风病人家里吃住,以实际行动证明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上世纪八十年代,资源县中峰乡枫木村,有一个老年麻风病康复者自然死亡。村民们听信流言,认为麻风病病菌会从死者最后一口气中“跑”出来,最具传染性。因此,听闻老人去世的消息,附近村民都躲开,就连老人的家人也丢下他跑了。

  当闻讯赶来的张仁周抵达去世老人家中时,屋里已空无一人,只剩下老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见到这样的情景,张仁周十分不忍,当确认老人死亡后,他帮老人洗了澡,穿好衣服,并将他入殓,直到这时,老人的亲属才敢踏进屋子。

  张仁周替人“做孝子”的事,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从此大家对他尊重多了,对麻风病的无知和歧视变少了。

  河口瑶族乡也曾有个麻风病高发村,周围群众不敢与该村村民来往,县乡干部不敢进村开展工作,村里的小伙子娶不到老婆,大姑娘嫁不出去,农副产品也无法销售。

  为此,张仁周与上级专家到该乡、村做工作,利用机会开展宣传,并逐家逐户家访,和病人及家属共同用餐,消除了群众的恐惧和歧视,使该村群众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重病不下“火线”四十年坚守赢得“好医生”美誉

  2010年5月,正在工作的张仁周突发疾病,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左侧肢体不能活动,被送进医院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出院后,他在亲人、同事的帮扶下坚持上班。

  2011年9月的一天,县里开展下乡为病人服务的工作,他在去河口瑶族乡猴背村麻风病患者李春地家的途中遭遇暴雨,一同去的同志劝他别去了,但他想到病人的联合化疗和服药的需要,还是坚持来到病人家中送药。李春地一家得知他身体不适,但依然坚持前来,深受感动,逢人便说:“张医生真是一个好医生!”

  张仁周说,对于无人接近、无人搭理的麻风病人来说,麻防工作人员不仅是为他们治病的人,也是极少数能与他们沟通交流的人,每次去看望那些身居深山的麻风病康复者,他们都会给患者带去一些生活必需品。“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更像是他们(患者)的生活中的亲人或朋友,看到我们来了,他们才安心”。

  如今,“张麻风”不再是令村民们害怕的名字,而成了大家对张仁周的爱称。经过张仁周治疗的病患许多都康复了,至今仍有许多康复者生活得很好,所以大家都很感激他。现在到村里面,村民们都会主动留张仁周下来,摆上一桌子的菜,感谢他这些年的帮助。

  尽管麻风病已基本被控制,但资源县依然是麻风病的高发县。今年,张仁周通过细致的筛查,又发现一例新病患。现在,由于人口流动大,筛查工作非常困难。张仁周从4乡3镇数千人当中,发现的这名中年男子患者,常年在外打工,刚好回到村里被查到。由于这名男子当时还处于病发中期,没有太多症状,一旦发现不及时,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期。张仁周的敬业,让他得到了尽早的治疗。

  尽管得到了众人的肯定,获得了无上的荣誉,张仁周却认为还不到躺在“功劳簿”上享福的时候。于他而言,快乐的根本仍在工作。“只要我还动得,就坚持上岗,看到病人康复,过上尊严幸福的日子,就是我的最大幸福了!”

  说起未来的打算,张仁周一如以往的朴实,嘴角洋溢着满足。默默坚守四十年,张仁周忠于职守中闪耀的道德品质和人性光芒,足以让“医生”这两个字流芳百世、熠熠生辉。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