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扯板路>正文

广西彩调窝:彩调的故事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4月14日 11:51【评论0条】字号:T|T

  “哪嚯咿嚯嗨———”

  在广西,在桂北,有人的地方就有它。从古到今,穿越时空。生老病死,弥月做寿,新屋落成,婚丧娶嫁;兴奋的时候候唱它,沮丧的时候唱它,得意的时候唱它,失意的时候也唱它;过年过节,秋冬农闲,街头巷尾,走村串户,摆擂台,搭戏棚,声情并茂,音色优美,震云霄霄,荡山谷。

  它就是广西有名的剧种———彩调。

  查阅1996年版的《临桂县志》,上曰:临桂彩调约在明末清初形成。它最早流传于桂北地区的乡镇农村,后传播到广西各地,融融入了民间艺术“打春牛”、“跳神”(傩舞)的大量曲调和乐句,吸收了旧时桂北流行的“板凳龙”调子戏中《看花调》、《十二月花》等曲。外外来文化如湖南花鼓戏及江西采茶戏,也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彩调是在桂北地区农村民间歌舞和说唱文艺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

  彩调窝调子多  

  临桂是广西彩调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早到清代,彩调已经在境内风行。彩调因其诙谐幽默,活泼欢快,被当地群众称为“快乐的剧种”。

  时至今日,临桂县仍然存有许多传统彩调剧目,如《杨京带小》《王三打鸟》《娘送女》等,几乎全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爱情,并揭露、鞭挞旧社会的喜剧,也有少数正剧和悲剧。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现代彩调剧,引进了话剧的表演形式。彩调传统剧种主要有:独角戏(丑角一人表演),对子调(即小调子,小丑、小旦同歌同舞同台表演),三十六出江湖戏(即大调子),三小戏(单出),出头戏(中型),整本戏等。临桂彩调使用的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绢和彩带,俗称彩调“三宝”。彩调乐队使用的乐器有:二胡、板胡、调胡、司鼓、六锣、小锣等。

  临桂彩调行当以旦、丑、生为主,少有净行。脸谱有大花脸、老脸、草脸、小花脸等。其中,小花脸的花样很多,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鼻梁中间,用白底黑边勾画出蜻蜓、蝴蝶、虾子、青蛙、乌龟、蛇、葫芦、梅花等不同的动物或花草形象。彩调是平民艺术,来自社会底层,平常的日子里,在街头巷尾随便搭就简单的戏台就可以开演,只有到重大节假日演大戏时,才浓墨重彩画出各种不同的脸谱,把各种乐器全都用上。在表演彩调的过程中,男女角色各有100多种基本动作,分为:步法类、扇花类、转身类、手花类等。

  解放后,临桂彩调艺术蓬勃发展,业余剧团和彩调队遍及村村寨寨。1951年,全县仅有业余剧团50个,到1956年就发展为250个(含灵川)。这里面,县文化馆功不可没,馆内工作人员一年四季,走村串寨,开办彩调培训班,著名的民间艺人谢济舟任教师,培养业余演员200多人。1959年,业余剧团发展到337个。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80年,临桂的彩调活动处于低潮。期间虽然有一些彩调队重新组建,但是,县文艺宣传队和仅存的少量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只能演出“革命样板戏”(移植为彩调)和自编的现代彩调剧。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4/U12538P1402DT20150414114753.jpg保存在两江镇的一部分传统彩调曲目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4/U12538P1402DT20150414114756.jpg耗子脸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4/U12538P1402DT20150414114759.jpg蚂拐脸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4/U12538P1402DT20150414114801.jpg螃蟹脸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4/U12538P1402DT20150414114804.jpg曲本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4/U12538P1402DT20150414114807.jpg文大荐编写的彩调乐曲作品
 

  调为媒调联宗  

  几百年来,作为民间文娱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彩调把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彩调又是男女青年喜结良缘的红丝线。两江镇的民间艺人周火荐一生酷爱彩调表演,他和妻子大毛的美好婚姻就是因为彩调而缔结的。结婚后的大毛,也爱上了丈夫的事业;表演彩调,常常要奔波在不同的村寨之间,两人夫唱妇随,相亲相爱,感情与日俱增。

  上世纪,位于两江、五通、临桂三镇交界的谢家村委文艺宣传队,誉满县内外。谢家文艺宣传队于50年代在大路村组建,“文革”中后期,彩调表演处于低潮期,但临桂县文化馆仍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和辅导,并派出一姓邱的干部常年蹲点,培训演员吹拉弹唱跳。年纪40多岁,身材精瘦的邱老师,颇有鲁迅先生的遗风,身着布扣衣服,蓄着青幽幽的八字胡,嘴里含着黑色的烟斗。由他辅导出来的拿手节目《延安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送公粮》和合奏曲《二泉映月》等曲目,一直在临桂境内外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传唱。

  那时,他们不须头顶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工地上农田里劳作,而可以把排练场所安排在砖瓦厂、树阴里、草坪上。夜幕降临,大路村前的晒谷坪上,巨大的气灯挂在篮球架上,发出“嘶嘶”的响声,开场的鼓锣声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连同附近村子的人召集在一起,人们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无缘表演的村民就在一旁评头品足。农闲时节,或者正月天,是大路村人最高兴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个个洋溢着欢快的表情,一同来这里凑热闹的还有两三里外的村民,不为别的,就为能看一场精彩的彩调表演。

  10多年里,谢家文艺宣传队3次参加桂林地区调演,并拿回名次;多次在县里各种大型会议上作专场演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开门办学,100多公里外的六塘中学把联系点选为谢家大路村,因为这里有纯朴的民风,有炉火纯青、享誉县内外的文艺表演。谢家的文艺表演为当地群众赢得了众多的荣誉,也得到公社和县革命委员会的肯定;同时,还为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成就他们的美好姻缘。家住笔者附近的几对夫妻,就是在彩调表演过程中喜结良缘的。

  上世纪70年代末,五通镇宅田村有一支由几个村子的莫姓青年组成的彩调队,他们凭借传统彩调剧目《王三打鸟》和《娘送女》走遍附近的十村八寨。宅田村莫姓后人听老人讲,自己是从邻乡大路村迁出的。这一年,大路村的莫社弟到五通圩贩牛,邀请彩调队来村里演出。调子唱了三天三夜,台上台下,在又哭又笑的气氛中,找到了先祖根源。

  戏子佬彩调王  

  旧时在临桂,彩调王会被群众称为“戏子佬”。清末民初,临桂涌现出一大批彩调王。两江是著名的“彩调窝”,骆少廷、文子郁、文大荐、谢济舟等名角就是彩调王中的杰出代表。

  骆少廷(1886—1940),生于临桂县四塘乡池头村,后来定居两江,擅长演丑角。他和冷贵甫、朱五八、秦老四被誉为桂林彩调“四大状元”。骆少廷表演的主要剧目有《龚裁缝裁衣》、《瞎子闹店》、《娘送女》等。现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他和老搭档王子勉在两江唱《娘送女》,两人都男扮女装,所扮演的两亲家娘对唱了一天一夜,没有重复一句,观众掌声雷动,久久不愿离去。

  文大荐(1902—1978),又名文官日,绰号“郎当师傅”,临桂两江镇人,他7岁开始拉调胡,演艺生涯长达60多年。1923年,他参加两江镇谢广和主办的“四和园”,同各大名角到百寿、融安、三江等地演出,历时一年多。1930年,有关当局禁止演彩调,彩调班在桂林城无法立足,他就携带家小和同事们到广西及贵州省的边远山区演出。文大荐演奏的调胡,音色优美,技巧娴熟,声情并茂,堪称一绝。1952年,文大荐参加桂林市农民彩调团,10年后受聘到广西戏曲学校彩调班当老师。1964年,在桂林市彩调团办理退休手续的他,仍然关心两江镇的业余彩调队,参加该队的排练和演出,直到逝世。

  谢济舟(1901—1983),又名润宝,临桂两江镇人。14岁师从著名彩调生角廖连华学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彩调艺术生涯。谢济舟身段优美,肢体语言丰富,生旦净丑都能演,吹打弹唱皆通晓。

  现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江板凳龙,也凝聚着谢济舟的心血。民国时期,他就将板凳龙从四脚改进为三脚,更便于翻滚舞动和头顶板凳龙等特技;谢济舟还巧妙地把彩调的身段、扇花、锣鼓等融入板凳龙当中,并在高潮部分加入了桂剧的特点。1962年,在全区老艺人座谈会上,谢济舟表演了《老背少》《双黄蛋》《王二报喜》《兰三妹》《三看亲》《打铜锣》等,还口述了许多彩调唱腔、曲牌。1963年,谢济舟被聘请到广西艺术学院民间音乐教研室当老师,1963年9月到1967年7月,受聘到广西戏曲学校任教。

  1965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彩调王谢济舟被抄家,挂黑牌,大字报围攻,1968年9月,被关押20多天,后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两江镇业余彩调剧团十几年置办的服装道具被付之一炬。

  在临桂戏曲界,圈内人士都以是“谢济舟学生”为荣,谢济舟的彩调活动遍及临桂、桂林、永福、鹿寨、全州、兴安、资源、南宁、柳州等地,一生桃李满天下,其徒弟有2000多人,他们都是各级剧团输送的骨干人才,其中有的进入广州军区歌舞团,有的进入广西彩调团,有的在桂林市、柳州市彩调团。现在,在临桂县和两江镇,还有不少谢济舟的学生仍然在传承着他的彩调艺术。(莫喜生)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