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扯板路>正文

桂林:几位老戏骨培养孩子学习广西文场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4月3日 11:36【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日报讯(记者 蒋伟华)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叫“文玩子”、“小曲”等;从清末开始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在桂林、柳州等地最为盛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唱文场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了让这百年小曲传承下去,荔浦县修仁镇的几位老人多年来自筹资金修场地免费教孩子学习。他们说,一定要让这百年小曲传唱下去。

  他们见证了文场在广西的传播,被姜昆赞“德艺双馨”

  二胡悠扬,扬琴叮咚,摇板轻慢,文场曲调绕梁飞……在修仁镇荣琴文场社里好不热闹,荔浦几位文场界的老艺人围坐一堂,吹拉弹唱又开始了每天的文场合练。

  这几位老人中,黄世祥出生于1938年,练业忠、蒋家斌等几位老人生于1942年,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们是荔浦文场界的老戏骨,曾经为曲艺界的泰斗姜昆唱过文场,被姜昆赞“德艺双馨”。

  几位老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荔浦县修仁镇人。在上世纪50代,开始学习文场,成了文场开山鼻祖金紫臣的第三代弟子。他们成为印证文场从平乐传往荔浦,再到修仁,然后到金秀头排、四排、桐木最后传向全广西这条传播途径的人员。几位老人自从爱上了文场,就不顾一切投入到这门地方艺术当中。茶余饭后,他们就拿出扬琴、二胡、摇板、锣、鼓等乐器,唱起文场。

  黄世祥老人7年前患了眼角膜色素变性,并导致完全失明,但他每天还是必唱文场,并且是越唱越快活,越唱越有劲。黄老说起文场就露出了快乐笑容:“我这辈子没有什么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文场了,即使看不见了还是要唱下去。”

大家在演唱文场 通讯员 李才佳 摄大家在演唱文场 通讯员 李才佳 摄

  自筹资金四处“化缘”终于建起了曲艺场地

  现在,这曾风靡一时的曲调很少有年轻人会唱了。看到文场日渐式微,这几位老人忧心忡忡。“文场还能唱多久,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就没了吗?”几个老戏骨不忍如此断送了前辈们的心血,不忍文场的失传,他们聚在一起开始为文场传承寻找出路。

  要让文场传唱开来,首先要有阵地,不能只在家里自娱自乐。2004年,几位老人广发通告,寻找会唱文场的人,后来,这些文场爱好者聚在一起成立了“夕阳红”文场社。

  文场社成立后,虽然场地条件简陋,但不论寒暑,大家都聚在一起,天天有活动,天天有戏唱,一杯开水也能温暖所有文场迷的心。然而,场地问题却时时困扰着文场迷们。因为没有固定场地,他们只能经常搬家。为了节约资金,哪个地方的租金少、场地合用就把文场社搬到哪。去年,文场社再次被迫搬走,因为主家不愿意再把场地出租。为了不再受“搬家”之苦,几位老人决定找地修文场社。

  说做就做,于是老人召集社员们开会。大家一听到要修文场社的消息,非常兴奋。没钱,大家集资,你100元,我200元,他500元,但还是不够。为此,大家又各显神通开始集资“化缘”。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功德簿上记录下了一排排热心人的名字,这次“化缘”一共获得了5万多元钱。今年,一座2层的文场社办公楼终于完工并投入使用,并且还办好了房产证,文场社从此有了固定的活动阵地。大家唱文场更有劲头了。

姜昆为文场社题词 通讯员 李才佳 摄姜昆为文场社题词 通讯员 李才佳 摄

  为了文场的传承,他们免费教孩子学习曲艺

  2010年,荔浦获得“广西文场之乡”称号后,几位老人更是欢欣鼓舞,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大家决定要把自己剩余时间都献给文场。2012年,蒙山、金秀、柳州等地的文场迷汇集修仁,进行了一次文场汇演。大家一起唱起了心爱的文场,台上激情飞扬,台下掌声雷动。

  活动既交流了感情,又增进了技艺。几位柳州的文场迷当场就要拜练业忠、黄世祥、蒋家斌等几位老人为师。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场,吸收新会员、年轻会员,几位老人一致认为文场的传承不能只限于老人,于是,他们把“夕阳红”文场社改成“荣琴”文场社,开始广收门徒。

  文场要从娃娃抓起。只有孩子喜欢文场才能使文场传唱下去。几位老人从此开始了游说工作,见到亲戚就宣传文场,看到一些围观的小孩就拉着他们学。

  通过当地政府和老人们的努力,几年来,已有18位8到13岁的小学员参加到了文场联社的免费培训中。每天下课后,或者晚上,十几个娃娃就来到文场联社开始练文场,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如此。一些家长没空送来,几位老人还抽空到孩子家里去教,不让孩子拉下进度。孩子们就咿咿呀呀地跟着学,慢慢地就练出了唱腔,练好了身段。老人还为孩子们进行了分工,你拉二胡,他奏扬琴……没有乐器,就用老人自己的乐器。这些乐器可是老人们珍藏的宝贝,其中竟然有一面清朝的大锣。大家手把手地教,一点点练,手磨破了又起了老茧。娃娃学员不负众望,从开始笛子没能吹出声到吹出了悠扬的调子,从开始乱弹琵琶到如今奏出了悦耳的乐曲。几年下来,娃娃学员已经能表演优美的文场了。去年,孩子们表演的文场《月夜深秋》、《春来了》获得了全县曲艺大赛的一等奖。

  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文场联社已有爱好者50多名,年龄从8岁到80岁,涉及社会各界人士。甚至一些卖米粉的小商贩,一些开商场的老板也加入了文场社,唱起了文场。

  想到文场的未来,几位老人还是觉得喜忧参半。由于文场曲目较少、内容陈旧、曲高和寡等自身因素,导致传唱出现了一些困难。再加上网络、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多元文化选择,使得文场发展更是受阻。特别是现在家长都忙于做生意或者打工,使小孩很难参与到文场传唱当中。让他们欣慰的是,在荔浦县获得“广西文场之乡”和“曲艺之乡”称号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文场的传承和发展。几位老人希望政府加大投入,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从经济上给予资助。他们也打算多开一些培训班,让文场进入校园,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场、传唱文场。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