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晚报讯(记者 沈青 见习记者 林扬)小到街头的米粉快餐,大到市民买车置业,第三产业看起来是城市的“大数据”,实际上却是每一个桂林人平凡生活的诸多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实最能体现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记者从3月24日进行的全市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了解到,1-2月桂林服务业增加值为88.49亿元,同比增长5.9%,预计第一季度增速将达6.5%。这些统计自市民衣食住行购的大数字,反映着市民和游客消费指数和模式在最近几个月的变化,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个城市经济是否活跃。
1-2月城市“账单”怎么看?
进入3月后,在市内一家餐饮企业当领班的黄晓荣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整个2月,黄晓荣几乎没有正儿八经的休息日,“特别是春节前后简直忙晕了,还有一些服务人员回家过年,我们只能一个人顶两个人用。”
黄晓荣工作的餐厅去年下半年以来生意一直不温不火,而进入2015年之后,餐厅的生意有了起色,紧邻的情人节、春节更让餐厅生意一下达到了高峰。直到2月底3月初,餐厅才恢复了常态,“用工荒”也已缓解,黄晓荣才有了假期。
桂林商家“掘金”春节经济,账单上有了不错的收益,这不仅在餐饮行业,在其他服务行业也得到了体现。
据初步测算,1-2月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113.7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0%,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6.5%。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仅春节黄金周期间,市区主要商场和连锁超市销售额超过1.1亿元,其中黄金珠宝首饰、节庆食品、家用电器、春季服装鞋帽、化妆品等旺销节日市场。
这些细微数字不仅代表着老百姓“钱包”的收与支,也是城市经济是否活跃的具体表现。而另一组宏观的数字,更能说明第一季度我市服务业的异军突起。
据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月我市服务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了53.9%,1月是53.7%。
PMI是什么,可能市民不太熟悉。一般来说,服务业PMI高于50%,表示整个服务业经济在增长,低于50%则表示下降。
市服务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桂林1-2月的PMI可以看出,服务业保持着平稳扩张的势头,“这也是第一季度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市服务业办预计,我市一季度服务业增速将达到6.5%,高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
私房菜和民宿冲击传统市场
数字反映了市民消费的变化,而还有一些反映不出来的服务业新动态。
据统计,在高铁开通、油价下调和过境免签政策的利好下,今年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带动了城市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快速增长,使得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们“钱包”鼓了不少。
据市服务业办介绍,1-2月,全市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2%,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9%。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营业额没有纳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范畴,那就是替代了部分中高端餐饮和住宿消费的特色餐饮和便民住宿。
比起大饭店、大众餐馆,去吃“私房菜”在最近成为了不少市民舌尖上的新选择。
市内一家较为知名的“私厨”告诉记者,这里每天只接待4桌客人,虽然人均消费在150元以上,但只是提前一天预定的话还不一定有位置,生意火爆可见一斑。
这位老板还表示,据她了解,桂林近两年兴起不少私房菜,“市区不下10家”,多是以个性装修和精致菜品吸引中高端顾客。
记者在这家“私房菜”的楼上还找到了另一家餐厅,其接待规模、经营方式如出一辙,通过电话、微信预定,老板说“生意相当不错”。
除了“私人订制”,市区的各种特色餐饮企业给传统的餐饮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在住宿业,同样个性化的“民宿”也占据了部分市场。
3月20日,从山东来桂林旅游的小董说,他和妻子不愿意住酒店,“到桂林来,就是不想继续过钢筋水泥的日子,所以选择了自然环境优越、休闲懒散的地方。”他们所住的民宿,虽然外观青砖灰瓦、墙面斑驳,但民宿里多了旋转楼梯、通风透光的客房、现代化的厨房、良好的给排水系统,中西合璧的风格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而在市区,也已经有类似的个性民宿和客栈“冒头”,它们通过微信、微博等电子商务展开业务,春节期间挖到了第一桶“金”。
“高大上”的信息服务业有了销路
除了传统服务业,我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也成为了1-2月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一些高科技企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些信息服务业看似“高大上”,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实际上它已经与我们近在咫尺。
在市区内的一个小区,业主开车回家,小区门口的门禁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抬杆放车辆进入。业主准备从1楼乘电梯,不需按键,电梯已经自动下行至1楼。
这样的情景不是科幻片,从“刷卡”到“刷脸”的变化,已经在桂林的一些小区成为了现实。
开发这套“智慧小区”系统的本地一家信息产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套物联网应用系统已经在市场得到了认可,去年收益达1500万元,还走出了桂林,在南宁和柳州的一些小区得到了订单。
“‘智慧小区’系统从开发到现在已经2年多了,申请了十多项专利。这个系统主要应用在小区内,服务于业主、物业管理等,通过手机、电脑等就可以对小区进行物业管理、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等。”这位负责人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小区来了一个送水工人,物业就可以定位这个人具体在什么方位,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此外,该公司开发的“智能家居”系统也在试销售阶段,“出门在外,用手机就能开电视、关灯。”
对这些新兴企业和信息服务产品的兴起,市服务业办介绍,在桂林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桂林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等创建的带动下,本地市场对信息服务业产品的需求正在扩大,促进了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业务量进一步增加。
据统计,1-2月,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不包括电信运营商)收入约为2.1亿元,同比增长了20%。
服务业唱“主角”增益民生
无论你是打工、做生意,还是日常要吃穿住行购,市民所期待的民生改善以及城市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
据统计,去年桂林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38.9亿元,增长6.6%。这6.6%,对市民而言,意味着人们消费休闲的选择多了,就业渠道宽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店面,都能从服务业这一个小小的百分点中分到一杯羹。
而对城市来说,则意味着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更趋向合理。
在我市制定的《城区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中就特别提出,将力争服务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城区的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民生改善。桂林市的计划是,到2020年,三大产业结构逐渐调整比例为:第三产业48.3%、第二产业47.7%、第一产业4.0%。
据了解,桂林自地市合并以来,在不断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到2013年,桂林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8.1:47.8:34.1。但从2000年至今,在全市第一产业比例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长。
而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46%,继续保持增速快于工业且占GDP比重继续提高的势头。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
作为以旅游业为主、服务业见涨的桂林,更迫切需要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比重。今年,桂林计划投入438亿元,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388项,在全市重点项目中比重过半。今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三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角,实际完成投资67.18亿元,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81%。
这是2015年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