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李丽/文 苏华/图)锣鼓喧天、欢歌笑语、技艺展示……4月2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欢庆“三月三”主题系列活动中,近千名来自广西各地的歌手、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聚一堂,用自己的歌声和技艺,展示壮乡瑰丽的民族文化风采。
精彩民俗节目轮番上演
当天上午9时30分,在经过短暂的暖场歌舞表演后,“三月三”主题系列活动进入重头戏——一场名为《桂风壮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拉开了序幕。展演分为鼓乐升平、踏青踩街两大板块。壮族会鼓、瑶族铜鼓、宾阳彩架等民俗节目轮番上演,观众大呼过瘾。
南国早报记者注意到,本次展演的形式很接地气,舞台离观众只有两三米的距离,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当欢快的鼓乐响起,数千名观众将展演现场围得严严实实,演员穿插在观众之间表演,现场一片热闹欢腾。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抓拍精彩瞬间。
记者注意到,来自靖西的农民表演艺术队演绎的肚皮舞分外有趣。只见男舞者肚皮上绘着有趣的脸谱,头上还顶着一个丰收小竹篓;女舞者的腰间则围了一圈稻草,欢快地出场。据了解,“肚皮舞”是流传在靖西安德古州一带欢庆丰收的田间娱乐舞蹈,又名“矮人舞”。舞步风趣诙谐,令人不禁莞尔。
来自藤县舞狮队的表演则是惊险连连,舞狮站在几米高的桩上不断腾空翻跃,现场“哇”声一片。
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三月三”自然要对山歌。在开台歌环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琴音演唱《百花吐艳》,自治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农济民也带来了歌曲《春天来了》。另外,马若云、唐晓玲、张永兰、陈春燕等几代“刘三姐”的扮演者也前来助阵,几人同唱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让观众感受到壮乡山歌的风韵。
绣球技艺吸引区外游客
广西民族博物馆一楼大厅,举行“三月三”文化展。制绣球、绣香囊,民间老艺人纷纷登场,比拼技艺,吸引了不少市民。
在绣香囊展台上,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香囊宛如艺术精品。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香囊有驱邪、祈福的美好寓意,现在市面上很少能找到纯手工的香囊了。市民们对精致的展品产生了极大兴趣。
另一边绣球展台上,摆放着十几个精美的绣球,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绣球制作能手黄肖琴热情地向观众介绍绣球花纹与制作工艺。当几位来自外省的观众打算购买展台上的绣球时,黄肖琴乐呵呵地说:“这些是拿来展示的作品,不出售。”3位观众并不死心,指着展台上一个巨大的绣球说:“那这个呢?”黄肖琴回答:“这个绣球直径有30厘米,花纹非常繁杂,有祥云、如意、寿桃等纹样……我制作这样一个绣球要花费4个月时间。”黄肖琴表示,这个巨大绣球已经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当天只是拿出来展示,因此无法满足观众的购买需求。
丰富的“山歌大餐”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的广西民族村,竹竿舞、山歌传承竞技体验和集体多耶舞等主题活动,令市民领略到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三月三”习俗。
山歌传承竞技体验中,各地“歌王”在戏台上,以歌曲串烧形式给广大观众奉上一场丰富的“山歌文化大餐”。据了解,每位“歌王”现场“收徒”一名,亲自教授“徒弟”原生态民歌并同台表演。
多耶舞和竹竿舞体验项目也十分受欢迎。宾客们在欢快的歌声中,跟着节奏在鼓楼前载歌载舞。在美妙的碰击声里,竹竿分合的瞬间,一些市民敏捷地进退跳跃,潇洒自如地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
另外,广西民族博物馆为小朋友们准备的两场木偶剧,也吸引了不少家庭前来观赏,大气的舞美效果、别致的木偶表演,令小观众们连连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