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时尚 >时尚心经>正文

三年打造开放式舞台 “畅享民歌”应运而生

A-A+2013年11月1日15:16南国早报评论

  南国早报(记者李丽)近年来,通过不同媒介,各类原生态民歌,挟带着山野气息的酽醇歌声,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令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萌生返璞归真之感。为了让这样的天籁之音能够源远流长,更为广泛地被世人所传唱,“畅享民歌”应运而生。

  从2010年的近千人报名,到2011年的2000多名选手、近400个比赛曲目,再到2012年的3000多名选手、859个比赛节目打造的民歌盛宴,“畅享民歌”走过了3年历程,共为6000多人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民歌舞台。

娋妮组合获得2011畅享民歌冠军,并因此获任2012广西民歌传播大使娋妮组合获得2011畅享民歌冠军,并因此获任2012广西民歌传播大使

  第四届“畅享民歌”启动之际,南国早报记者通过采访幕后工作人员、往届选手和评委,一起回顾了比赛中的点点滴滴,他们无一不被民歌的魅力所惊叹、震撼。

  幕后人员:有太多感动的瞬间

  从小心翼翼地开展第一届民歌大赛,到呼吁各地推举民歌手参赛,再到2012年设置三江、宜州、百色海选分赛区,“畅享民歌”的步子越迈越大。

  “看到分赛区海选的一幕幕,令我们产生太多感动的瞬间。”现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的袁晋,曾连续三届负责“畅享民歌”的幕后统筹工作,在与参赛选手接触过程中,她也感受到了选手们对唱民歌的爱。她说,2012年12月,正值三江进入严寒天气,“2012畅享民歌”工作组赴三江进行海选。因为天气寒冷,边远的村屯甚至大雪封山,大家都为这次活动捏了把汗。活动当天,共有500多人参加比赛,而简朴的三江大礼堂也座无虚席。事后得知,为了参加比赛,很多乡亲在天未亮便开始赶山路,有些转了几趟车才赶到比赛现场;有些农民翻出了几十年没穿的盛装或嫁衣,认认真真化起了妆;有些农民用省吃俭用剩下的钱扯布做了新衣裳;甚至还有远在广东打工的农民匆匆赶回三江,只为让大家听到他们家乡濒临失传的苗歌……赛后他们说“很高兴、很感动,没想到还有机会上大舞台唱自己的民歌”。

  原三江博物馆馆长赵东莲现在退休在家,当记者联系上她,让她回忆一下去年“畅享民歌”在三江海选的情形时,她在电话那头显得很兴奋。“自古以来,聚居在三江的侗、瑶、壮、汉等民族就都酷爱唱民歌。前两届‘畅享民歌’时,县里只是选派一两组选手去南宁比赛,到了去年的第三届,得知三江被列为一个分赛区后,他们都很欣喜,决定倾注全力去做,除了发动亲朋去张贴海报“广而告之”外,还逐个乡镇地去动员。

  “总的来说,古宜镇、斗江镇、富禄乡、梅林乡这四个地方来的人最多,其他乡镇有一两个代表队。具体来说,富禄和梅林是喜爱唱侗族大歌的地方,古宜、斗江是汉族聚居地,喜唱类似于闽南歌的六甲歌。”赵东莲介绍说,大家报名参赛的热情特别高,直到比赛那天都还有人来报名,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十三四岁。“我们自费都愿意来。”这是赵东莲从参赛选手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正是因为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赵东莲感到非常欣慰。

  参赛选手:用山歌表达对民族的热爱

  2012年畅享民歌活动非专业组的二等奖获得者——来自三江的“坡尾寨组合”,6人都是以卖菜为主的农妇,她们说“就算是卖菜凑钱,也要到南宁来参加比赛”。她们唱的六甲歌不太为外人所知,但却在比赛中一鸣惊人。

  今年56岁的荣全英便是“坡尾寨组合”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因她们所居住的村子名叫坡尾寨,所以就随机取名叫“坡尾寨组合”。组合里年龄最大的70岁了,最小的50多岁,几个村子搞活动时,总邀请她们去唱歌。“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歌谣,只要记得歌词,张口就能唱。”荣全英说,他们村子里有六七个唱歌组合,“坡尾寨组合”是村子里唱得最好的。得奖后的她们回到寨子里得到村民们的热情款待——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围着寨子载歌载舞地聚餐。

  “希望这个比赛常年举办下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荣全英也表达了自己的忧思,现在寨子里的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因为成家以后要承担很多家务,很少有时间唱歌,她担心民歌会失传。

  来自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民警覃良城,坚持原创民族音乐,在2012年“畅享民歌”比赛中获得非专业组三等奖。其实,热爱民歌的他早在几年前就与4名同事组建“秩序乐队”,在县里小有名气。此前复赛中,覃良城一边演奏吉他,一边纵情高歌自己的原创歌曲《麻洪麻团结》,将瑶族的音乐元素,瑶族人在畅饮中情相连、心相融的豪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我们大石山区,民歌能够唱出当地人对大山的眷恋,所以我每次创作的新民歌,都会把民族的元素结合到摇滚音乐里去,用以表达自己的心声。”覃良城说,他在报纸上得知“畅享民歌”的报名启事后,毅然决定来南宁参赛,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为创作民歌的草根歌手提供展示的舞台,不管是评委还是参赛选手,大家都是在很认真地唱最原生态的民歌。比赛时,他深受百色黑衣壮大姐的民歌唱法的感染,至今都还记得她们那种清脆而富有生命力的声音,对他而言,这也算是一次很好的采风。同时,覃良城也对今年的“畅享民歌”充满了期待:“希望今年参加比赛的选手们能真实发挥,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通过尽情的山歌展示出来。”

  往届评委:希望办成一个民歌博览会

  广西艺术学院声乐教授莫军生做了三届“畅享民歌”的评委,也算是“畅享民歌”成长起来的见证人。“这三年来,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没有个性的歌手渐渐少了,有内涵、有民族特色的歌手越来越多,总之,这个比赛也是越办越好,对少数民族音乐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莫军生说,尤其是去年的“畅享民歌”,用“盛况空前”一词来形容都不过分。

  “但是,我希望看到更多年轻的选手参与到比赛中来。”莫军生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对“畅享民歌”的建议,他认为目前这个以中老年选手为主的序列并不是不好,而是希望选手年龄层次更丰富些。另外,虽说只要是唱得好听的歌曲,大家都会欣赏,但是还是希望有些选手在前来参赛时,能更加注重形象的包装和舞台表现力,或者希望结合一些少数民族器乐的表演,这样就会更加出彩。比如靖西的八音等等。

  做了三届评委后,莫军生也坦言获益匪浅,相当于自己也做了一次采风,对他的创作和教学都很有促进作用。可能习惯成自然,现在每年到年底,他都很期待这个赛事的到来,而且这个赛事的影响力也逐年扩大,像他们下去采风时,都会听到下面的人打听这个赛事何时举办,“我希望这个比赛越办越好,千万不要停下来,办成一个民歌的博览会。”

  广西作曲家唐力是去年第一次做“畅享民歌”的评委。他认为,民歌是口口相传的,是老百姓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的,也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随着“畅享民歌”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但使原来的民歌得到了保护,一些新的民歌也被挖掘出来。唐力举例说,像现在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一些老者,年轻人受到时尚文化的影响,可能对民歌渐渐失去了兴趣,但是他坚信,等到了他们一定年纪的时候,还是会回想起小时候听到的老一辈唱的民歌,这就说明民歌实际上是一种传承的东西,“为了缩短这种时间差,‘畅享民歌’将老民歌包装,又会有新的民歌出现,也就唤起了一些年轻人对民歌的记忆,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自然会有人来参与。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必是益处多多。”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