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博物馆将于1月31日(大年初一)推出“龙壁回澜 千年古韵——柳州博物馆馆藏古砚、龙壁柳砚精品展”,作为首次以砚台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将首次全面再现千年前的柳砚。昨日,博物馆举行了关于展览的专讲座谈会和媒体见面会,介绍了柳砚的前世今生。
柳砚由柳宗元开发
柳砚的开发者正是1000多年前的柳州“老市长”柳宗元:他在担任柳州刺史期间,曾与朋友乘船游览柳江,来到柳州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时,发现这里的石头秀丽细润,是制砚的上等材料,便带回家细凿成砚,果然发墨又快又细,书写酣畅淋漓。他于是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写到:“其壁曰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他还精选一方石材制成墨砚寄赠远在广东连州任刺史的好友刘禹锡,刘为此赋诗《谢柳子厚寄叠石砚》以答。此段历史已成千古佳话,这也是著名“龙壁柳砚”的由来。此“柳”意带双关,一指产地柳州,一指开发者柳宗元。
柳砚虽在唐代就已问世,但由于柳州长期以来交通闭塞,再加上砚石又多埋在柳江的深水之中,开采极为困难,故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也极少有文字记载。上世纪80年代,柳州有关部门在柳江沿岸又重新找到了制作柳砚的叠石,由当时的工艺美术厂恢复了柳砚生产,受到书画家们赞赏,但因生产规模不大,上市量也很少,影响力也不大。如今,市面上已很难找到柳砚。《中国名砚——地方砚》中,广西惟一入选的就是柳砚,但只见文字,不见图片,很多砚石收藏者也从未见过柳砚真面目。
柳州市博物馆将如何再现柳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但仅有一方馆藏的民国时期的“老僧苦读”柳砚作为参考,其他再无可借鉴的东西。
为找材料上山下水
从2010年起,柳州市博物馆开始组织本地文史专家对柳砚的历史进行系统探索和研究。而项目的具体实施操作,就落在了产业办主任孙祖毅肩上,孙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适合制作柳砚的石料。
今报2012年4月30日6版报道了民间玉雕艺人谢残冬的故事,谢对柳砚有一定研究,几年前曾在三门江大桥附近捡回一块叠石,并称在附近一带,很多休闲农庄都是用叠石来砌墙。
孙看到报道后,找到谢,获得了不少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由此对“龙壁柳砚”周边数十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地毯式”搜索,采集了部分叠石进行柳砚制作,但是发现,这些露天山石不够润,石质很脆,雕刻起来容易崩裂。随后,孙开始把目光投向水底。为此,博物馆专门派人到广东学习水下考古,经过培训后,工作人员从水下40米深处采集出一块叠石,色泽圆润,清脆声与端砚相似,放在太阳底下曝晒也不发热。这块石料被制成砚台后,吸水、发墨与四大名砚不相上下。
“这就是正宗的柳砚了。”大家在见过这方水底石料制作的砚台后,一致给予了极高评价。随后,工作人员摸清了材料的产量,并采集了一批石料,按照事先的设计,送到广东加工成了柳砚。此次展览展出的有大小不一的数十方柳砚,包括方砚、随形砚等类别,雕刻造型有柳州古八景、广西铜鼓、十二生肖、仿古花纹等,再现了柳砚盛况。特别是一些随形雕刻柳砚山子,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别有一番韵味。
专家呼吁节约资源
昨天参加座谈会的专家们,都高度评价了本次展览,并建议加大柳砚的对外宣传力度。柳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罗安鹄还建言,从保护资源的角度出发开发柳砚,不能用作商业化行为,应惜材如金。柳州文史专家陈铁生则建言,文化部门应考虑将“龙壁回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这一古迹系统保护起来,这样资源也能得到有效保护。
柳州市博物馆馆长程州表示,下一步,柳砚将作为高端文化艺术品进行持续开发,待条件成熟后,博物馆将专门设立一个“柳砚馆”,作为第六大常规展览。
本次展览除了“龙壁柳砚”,还展出了博物馆的精品馆藏古砚和部分民间博物馆的古砚、玉雕等藏品,年代从唐宋时间至民国,同样看点颇多。展出的古砚类别涵括四大名砚,大小、形状各异,其中还有较少见的红丝砚、瓦当砚、汉砖砚。博物馆馆藏的一款清乾隆御题“海天初月”椭圆形歙砚,背面刻“乾隆御铭”文,制作极为精美,应为宫廷御用,现在的市场价不低于600万元。据了解,本次展览将从1月31日起在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开展,春节长假期间,市民均可前往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