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社会万象>正文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苗寨筑巢引凤来(组图)

A-A+2014年6月3日09:08南国早报评论

  南国早报讯(记者 李丽)这里风景优美、交通相对闭塞,苗族传统原生态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存——2009年11月26日,坐落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下屯的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这也是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建成开放的第8家生态博物馆。

图为融水安太生态博物馆。徐冰 摄图为融水安太生态博物馆。徐冰 摄

  如今距开馆时间已经过去近5年,这座广西唯一的一座以展示苗族文化为目的的生态博物馆,模样是否依旧?日前,记者辗转6个多小时的山路,走进小桑村下屯探访。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处于元宝山和贝江景区内,距离县城70公里。到达融水县城天色已晚,记者一行只能等到次日一早才能进山。70公里的山路,有一半以上是凹凸不平的泥泞路,即使再熟悉山路的老司机,也要驱车3个多小时才到达。

  “当地的苗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上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独具魅力的、完整的自然与人文的全息生态,是研究、保护以及展示苗族文化的理想之地。”一路上,广西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小王不断向记者介绍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其他生态博物馆的模式相类似,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与由小桑屯、培秀屯、元宝屯、江竹屯组成的生态博物馆保护区,一起构成了苗族生态博物馆,并对苗族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动态保护。另外,苗族生态博物馆还通过设置“文化示范户”的方式,带动村民对自己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生态馆所在的小桑村苗寨。徐冰 摄生态馆所在的小桑村苗寨。徐冰 摄

  展示村民熟悉的场景

  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建在一处由梯田环抱的腹地里,门口树立着一个木制牌匾,书写着生态博物馆的名字。进入博物馆院子,眺望四周,视野开阔,空气清新。

  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总投资100万元,采用苗族传统木结构吊脚楼的建筑形式,设置了陈列展览、库房、办公、信息资料、接待等工作室。展区以生产生活、多彩服饰、芦笙坡会、民间工艺、信仰习俗、苗族婚礼等主题,分别展出了苗族文物250余件套、图片170余幅。

  现为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看管员的杜正贤,向记者回忆起生态博物馆刚开馆时的情形,“周围村屯的苗族同胞像过节一样,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因为对于很多村民来说,博物馆是个彻头彻尾的新鲜事物”。很多年逾古稀的老人,第一次进入博物馆,既好奇又兴奋。而展厅里展示的很多内容恰恰是他们平常最熟悉不过的,因为有的人在展览的照片中发现了自己的身影,兴奋不已。

  “博物馆里很多图片,是摄影师直接到农田里拍摄苗族同胞劳动的真实场景,然后挑选出来一部分放到博物馆作为史料加以保存。”杜正贤指着放在展台上的一列列照片介绍说,“很多苗族乡亲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平常的饮食穿衣、田间劳作、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包含着这么深的文化内涵。这个生态博物馆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苗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让大家更珍惜和爱护自己生活的村寨、更珍惜和爱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村民从不理解到支持

  “当时博物馆的选址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从5个候选点中最终确认选定小桑村下屯时,有的村民还表示不理解。”杜正贤说,他参与了博物馆选址的全程考察。那段时间,博物馆筹建组的人员不停地走村串寨,跟村民开座谈会。

  “因为涉及到田地征集,村民开始并不理解,以为我们建生态博物馆是单纯地要搞商业旅游开发。后来,我们就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生态博物馆的深远意义,村民们逐渐才接受,并给予了博物馆建设最大的支持。”杜正贤说,直到后来看到博物馆展出的物件,他们才报以会心一笑。

  杜正贤说,用以展示苗族文化的生态博物馆,自然要体现苗族木工的精湛技艺。于是,博物馆展示中心的设计工作,就交由村寨里一个专门建造木质吊脚楼的苗族工匠来负责。用到的木材全部是从四邻八寨运来。吊脚楼上木头与木头之间的连接,也基本不用钉子来钉。就这样,一座全部以木头建造的博物馆展示中心顿时在田间拔起而起,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生态博物馆里展示的苗族服饰。徐冰 摄生态博物馆里展示的苗族服饰。徐冰 摄

  征集文物费尽苦心

  搭好了展示中心的建筑框架,就需要有东西往里面填充。接下来,就到了辛苦的文物征集工作了。

  “我们先了解哪个村寨有我们需要的物件,然后就挨家挨户地去寻访。”杜正贤回忆道。当时,他们去元宝村找一件苗族女子的成年服饰,为的是放在展示中心里展览,让大家了解苗族的传统服饰。“看中的那件衣服是纯手工制作,在当时也实属罕见。起初女主人也是不理解,以为我们要拿她的衣服去转卖谋利。于是我们就耐心地告诉她,她制作的这件衣服可以作为一件文物,放在博物馆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她的手艺,她最终同意以成本价将那件服饰出让给我们。”杜正贤说,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让人感受到苗族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淳朴特质。

  还有一次,在杆洞乡杆洞村征集到一套保存了20多年的苗族百鸟衣(苗族女子在婚礼、大型节日时穿的盛装),也让杜正贤等人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缝制这种百鸟衣的手艺在如今的苗族地区濒临失传,年轻人基本都不会了,只有极少数上了年纪的人才懂得。“那名苗族老妈妈花了一年时间才缝制的那套百鸟衣,是当年做给女儿出嫁时穿的,原本想留作纪念,但最后也是被我们的诚意打动了,将百鸟衣以很低的价格出让。”杜正贤说。

  记者还了解到,从2009年开馆以来,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外来参观游客1500人次。而且,从2011年之后,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00~1000的人数递增。最高峰是在2013年,猛然间增加到5000多人。不少摄影发烧友慕名前来,也有外国友人带着帐篷来到博物馆院子里宿营。

  杜正贤觉得,如果路好走了,来生态博物馆参观的人可能会更多。他现在还有两个担心,一来因为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四周没有围墙,担心牲畜进来搞破坏;二来考虑到展示中心全是木质建筑,担心爱玩火的小朋友跑进来玩火,会发生火灾。如何保护博物馆,仍考验着各方人士。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