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社会万象>正文

年轻人外出打工 中老年人重组彩调队(组图)

A-A+2013年12月12日14:29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评论

  桂林日报讯(记者 蒋伟华 通讯员 张娟 文/摄)彩调又称“调子”,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由于形式活泼、贴近群众生活,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然而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加,不少村子成为“空心村”,已多年没有彩调的身影了,阳朔县葡萄镇报安村也是其中之一。为了让消失20多年的彩调再次给大家带来欢乐,今年2月以来,一个由农民组成的“草根戏班子”开始在报安村活跃起来,他们自编自演、甚至自己制作乐器和戏服,为当地百姓送去了一台台精彩的演出,让“空心”的村落再不是死寂的文化孤岛。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3/1212/U10482P1402DT20131212142517.jpg这个鼓的打板调换了二十多次才调好。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3/1212/U10482P1402DT20131212142518.jpg队员们的即兴演出招来了不少群众观看。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3/1212/U10482P1402DT20131212142519.jpg报安彩调队队长李树光为妻子李小柱画眉。
 

  彩调声停留在20多年前

  报安村毗邻桂阳公路,交通方便,但由于水质水源问题,村里没什么好的产业,跟县里红红火火的旅游也没挂上钩。为了生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陆续出去打工,村子慢慢地安静甚至空寂起来。

  “村里自古就有唱彩调的习惯,但已经20多年没人唱了。”村民小组长李树光告诉记者,自从村里的年轻人出去后,曾经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彩调就没在村里出现过。李树光告诉记者村里几个著名的彩调演员的故事———

  今年49岁的李树光,年轻时当过村党支部书记,是一名老党员。因为都喜欢彩调,他与经常在台上和他演夫妻的师妹李小柱日久生情,终于将“夫妻”弄假成真。婚后两人一直很恩爱,无论下田还是在家都曲不离口,形影不离。据彩调队的队员讲,即使在厨房里做饭,也是一个人拿筷子先“咚咚地得咚”敲出节奏掀锅盖,另一个再伸出兰花指来一个“滚球手”拿瓢羹舀饭。

  二胡手李师傅,69岁,是退休的小学教师。他会拉二胡、弹电子琴、拉手风琴,参加戏班演出是他的业余爱好。小时候他曾跟着老一辈人学过拉二胡,他的第一个二胡还是自己15岁那年,用竹筒和棕树毛花了三天时间做成的。

  女演员李群英是报安村的妇女主任,对彩调的痴迷非同一般。她下田时唱,洗澡时唱,调子张口就来,曾坐在门口洗衣服时无意哼出“对门有棵杨柳青,风吹杨柳石榴叮叮,四季花儿开,慢慢洗起来”的调子一时风靡全村……

  对于彩调,村里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可这种情形毕竟已经成为了“故事”。

  自购、自制道具重组彩调队

  最开始有重组彩调队想法的还是李树光夫妇。今年前,两口子在临桂打工,每个月收入还不错,闲暇时候,他们看到临桂的群众经常唱彩调、跳广场舞非常开心,心里就想自己以前不也跳过唱过,两口子决定回家办彩调队。

  春节的时候,乡里说要搞活动,问他们能不能出个节目,两口子满口答应,于是赶紧找人排练,没想到还真拉出了一个14人的队伍,组成了一个彩调队,为村民表演了一场彩调,受到了村民的欢迎。春节过后,两口子决定不出去了,因为刚组建的彩调队离不开他们。

  近日,记者在李树光回村后开的小卖部里见到了彩调队的队员,队员里最大的已经76岁,最小的36岁,平均年龄49岁,就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草根戏班。队伍刚组建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道具的问题。今年3月到6月期间,他们就自己掏腰包花了3000元买戏服,为了省钱,帽子基本是自己做的,记者看到他们搬出一箱道具,里面各种款式的帽子有10多个“都是我们自己缝制的。”他们笑着说。

  由于李树光的小卖部在路口,有很多村民经过。“既然搬出了道具就给大家演几个吧!”李树养建议。说完大家忙碌了起来,76岁的李树养赶紧调鼓。“这鼓我们做了20多次。”他指着一个看起来已经有些年代的老鼓说,这个老鼓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上面牛皮已经换了几次了;而鼓身两旁的打板是重新做的,由于两个打板要发出不同的声音,分别是用柚子树和椿芽树做的,而打板的大小和中间空隙的尺寸直接影响声音的质量,毕竟多年没做了,几个老师傅做了20多次,花费差不多一个月才将打板做好。

  说话间,大家已经穿好衣服,对着镜子摆造型化妆了,不到20分钟,几个演员就出场了,《茉莉花》《环保风波》……演员们举手投足间,博得了群众阵阵掌声。

  “快乐剧种”在群众中传递正能量

  除了一些经典的老剧本,村民还不断创新,十八大后,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还自编自演了一些新的剧目,比如宣传十八大精神的《家和万事兴》、宣传清洁乡村的《环保意识不能少》等。李树光说,他们尝试在“彩调”中加入当地农家喜事、新事和乡间的新风气,对身边的人和事,观众有亲近感,容易引起共鸣,哪怕5分钟10分钟的小段子都很受欢迎。

  每次演出,李树光都带着他的戏班子成员一起动手搭舞台。舞台搭起来了,大音箱的喇叭也响起来了,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就全都出来了。竹椅子、长条凳,一排、两排、三排……不一会儿,小舞台前就摆满了提前占位的椅子凳子。

  大家清楚地记得,今年中秋节前夕的文艺晚会,他们原本只打算在村里演两场,可村里的群众不答应,盛情难却,队员们只好用一上午的时间将拆卸干净的舞台又重新搭起了。那天晚上的演出一直延续到夜里十二点,群众还迟迟不肯散场,有的群众还主动买来一箱矿泉水给演员们喝。

  当时,台下演员曾广香的家公家婆一个劲儿地在下面抹眼泪,这不是难过,而是高兴的泪水。半年前,他们的儿媳是村里有名的牌王,只要有牌友叫三缺一,饭都顾不上吃就跟着走了,家里的事情就更顾不上了。自从学唱彩调后,她不仅和同村队员一起上了班,而且在家也懂得孝敬公婆,主动承担了很多家务。看到儿媳有这样的进步,他们真是由衷高兴,说彩调又给了他们一个美满的家。

  希望村里的年轻人传承彩调

  彩调的脚本大多是口口相传,有文字记载的脚本已很难找到了。李树光拿出一沓破旧的脚本,这些脚本全部是手抄的共20多本,字迹工整、清晰。他说,为了能将彩调在村里传承下去,10多年前自己就开始走村串乡,找一些还在世的老艺人,不断收集脚本,并向老艺人讨教演出技艺,李树光自己也跟着编写脚本。

  10多年来,虽然一直在外面打工,但李树光从来没放弃过创作,这些脚本从策划构思到布局用韵,工作量十分巨大,经过一边试演一边修改,反复演出多次后才慢慢定下,“最终成为现在我们自己的脚本”。目前,戏班已整理、改编、演出的彩调剧目达10多部。

  除了写脚本、带领大家唱彩调,为使彩调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李树光夫妇还经常动员村里的中青年夫妇一起来学彩调,手把手地教。不过,记者留意到,戏班里根本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来看戏的大多数也是中老年。如何将这个传承了百年的戏种在村里继续唱下去成了大家的心病。

  记者手记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彩调,其生长的土壤就是农村。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这个曾经让广大农民津津乐道的地方剧种逐渐在很多乡村消失。

  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怀旧的中老年人也在农村陆续重新组建彩调队,他们不但继承了旧时彩调的一些经典曲目,同时也在其中融入了现代气息,比如将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党的政策宣传等内容编到了调子里。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也时常听到,谁家的媳妇听了《娘送女》后变得贤惠了,村民听了《王三打鸟》后更加珍惜夫妻之间的感情了……演员们给群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现代精神文明的作用。然而由于资金有限,受众面窄,彩调难免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希望这种现象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让这“快乐的剧种”延续下去,别让“快乐剧种”成为难以传承的“老人剧种”。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