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社会万象>正文

红树林保护突破科研难题 插管子可养鱼(图)

A-A+2013年12月4日16:31南国早报评论

  南国早报讯(记者 许海鸥)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经过8年的努力,利用海水涨落潮的原理,成功研究出“地埋式水体滩涂鱼类生态养殖”的技术。被专家认为首次实现了在不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情况下进行水产养殖,具有在亚太地区其他红树林生态系统广泛推广应用的巨大潜能。

  为了推广应用,防城港、钦州和北海三地公益组织利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开展了中华乌塘鳢的红树林生态养殖推广。南国早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此项技术的发明者范航清博士。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3/1204/U10461P1402DT20131204162905.jpg专家代表参观“种鱼”生态系统。图片均由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提供。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3/1204/U10461P1402DT20131204162912.jpg范航清博士在红树林中“种”鱼。
 

  新鲜:插根管子 红树林里能“种鱼”

  11月30日,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起,在防城港市茅岭乡大陶村湿地红树林中,见到了广西红树林中心经过8年创新取得的科研成果:“红树林恢复和生态养殖技术推广示范”项目。

  当时正值退潮,只见成片红树林里的沼泽里,“长”着一排排白色的管子。这就是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博士发明的“地埋式水体自更新管网生态立体养殖系统”。因为管子插在红树林中,也被人形象地称为“种鱼”。

  “冒在地面上的水体自我更新,管子下面还连着一根管,围在树林周围。我们就是在这根管子里养殖的!”养殖的品种是在市场上高值的中华乌塘鳢,今年已经收获成鱼40公斤和90公斤。“管子里养殖的鱼与同等单位养殖面积增收将近一半。而且还没包括红树林里的其他海产品收成”。

  “种”鱼系统是立体式的,以不砍红树林、保持红树林生境系统为原则,将养殖管网埋在泥里,隔几米就竖起一根管子用作换气,“利用潮汐将海里的小鱼小虾小蟹等天然饵料通过小孔进入管子,作为中华乌塘鳢的食物”。

  更让人称奇的是,“种鱼”系统全部利用潮汐力的作用使整个系统运作起来。“我们养殖的鱼都通人性了。每天我们来喂食,只需敲击管道,鱼就会游过来了。”项目组的金子说。

  生态:“种鱼”系统 没砍一棵红树林

  说起“种鱼”,就不得不说说这个项目的发明人——中国第一个红树林博士范航清。范博士还有众多的头衔: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红树林的国际专家、中国首席专家,中国红树林研究学会副主席、国际红树林生态系学会终身会员,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主任。

  12月1日下午,范博士说,社会上对生态养殖是有误区的,认为只要将禽畜拿到林地就算生态了,可是鸡鸭将林地里的草都吃光了,生物多样性给破坏了,这就不是生态养殖。“生态养殖是要保持不对生态系统进行破坏,也就是要保持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才叫生态养殖”。

  他介绍了“种鱼”生态养殖结构:不砍一棵红树林,保持红树林中原有的生物,比如青蟹、文蛤、沙虫、泥蚶等,然后在林地里埋下管子,利用红树林里原有的生态环境,在管子里养殖。它没有破坏任何环境,养殖物产出的粪便,还可通过管道排到附近种的红树林苗圃里做肥料。

  说法:保护红树林 不能让渔民饿肚子

  这个项目的思路上从20年前开始的。范博士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红树林减少了至少20%,现在每年都以1%的速度减少。1980年以来,我们消失的红树林中的97.6%都是被滩涂围塘养殖破坏。

  全球红树林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范博士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可持续利用,将红树林巨大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市场价格,解决群众的生计,才能将保护从被动走向主动。“不能饿着肚子讲保护!能让村民在不破坏的情况下还能挣到钱,这是硬道理。”

  1993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的论文,提出了生态养殖工程模式的构想。但由于缺乏资金和经验,思路只能停留在设想上。直到2005年,该设想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扭转南中国海与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南中国海项目的支持。

  完善:观点碰撞 “种鱼”系统渐被完善

  “开始这个项目并不顺利。资金用完了,但收获却很小。”范博士提起当年的困境仍然很感慨。所幸,这个项目的前景得到了项目方的肯定,两年后又追加经费,2008年还得到了自治区科技厅和自治区海洋局的支持。

  “什么是创新?得有与实践碰撞!这个项目的思路就是我跟一群养殖专家一点点‘碰’出来的。”

  范博士那几年常常到防城港的项目基地去,每天晚上都跟几个养殖专家喝点小酒,微酣后思路大开,他讲理论,养殖专家从实践中帮他解决问题;养殖专家讲经验,他帮着用科学方法来梳理和提升。“比如地埋式网管的想法。我们开始尝试过在林间挖小池,但是水不流动,便建两个,通过中间加管,但是效果依然不好。”这几个专家通过多年的养殖经验提出,将管埋到地里,但又遇上了如何解决氧气的问题。

  “有人就想出了竖起一根管,通过网眼增氧气。结果氧气解决了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涨潮时,大量的天然饵料通过网眼进入管道,为鱼提供了食物。”系统一点点被修改完善。

  专家:经济价值高 可在亚太地区大力推广

  2010年8月,专家对“种鱼”生态系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据他们比较统计,普通红树林间的经济收入每年为500元/亩;而这套立体养殖系统却达到了7000~12000元/亩(一次性投资的总体匡架为2万元,可以使用10年)。

  记者了解到,一般村民推塘养虾需要的成本是;每个塘为4~5万,由于污染过大,虾塘养殖寿命不过5年。“村民也知道砍红树林建虾塘根本就是杀鸡取卵,而且养过虾的土地复耕也不易。”一名跟随参观的当地干部感叹说。

  由于范航清的这一成果,2012年10月,亚太地区红树林恢复与可扶续管理激励机制研讨会在北海举办,与会专家实地考察后说:“范航清博士及其团队建立的红树林动物原位生态保育系统是原创的、特有的,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在不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本身的情况下进行水产养殖,具有在亚太地区其他红树林生态系统广泛推广应用的巨大潜能。此外,该系统将有助于增加依赖红树林维持生计的沿海居民的收入,从而有助于人口密集的东南亚沿海地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

  2013年,为了进一步推广,项目又得到由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支持,开展为期两年的“红树林恢复和生态养殖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由防城港红树林保护协会及北海、钦州两地公益组织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合作实施。据了解,项目所在的大陶村大唐村民组建立了两公顷的红树林生态养殖系统,已开展了两次中华乌塘鳢的红树林生态养殖。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