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缪某在就医时与医生发生矛盾,把对方打成“鼻梁骨折、尿失禁”。公安机关调查后,最终缪某赔偿被打医生,主动上门道歉,达成了和解。

  一年后,她申请上海市户籍,在公示阶段被网友发现,几乎在一瞬间,“医闹女教师欲落户上海”的新闻就挤上了头条。那张几乎到手的户籍卡,她最终“因个人原因,自愿撤销”。

  最近,缪某申请“高级教师职称”,又被细心的网友揪出来。再次引起热议,有人认为,缪某的行为恶劣,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但也有人认为,动手打人的确是种错误做法,缪某赔偿了对方,已经付出经济和声誉上的代价。现在继续不依不饶也太为难人了。

  那么两年前打医生的缪某在申请“高级教师职称”时,该不该让她通过?

  • 网民观点

  近日,就“伤医女教师”评高级职称是一事引发网民争议。其中大多数网民认为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够被原谅,该教师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必须取消参评资格,但也有网民表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该教师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在教学工作当中兢兢业业,没必要一直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伤医女教师”评高级职称遭网友质疑,“不是所有错误都能被原谅,该教师咎由自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等观点最为凸显。根据网民意见来看,反对该教师评高级职称的网民数量远超于支持的人数。

  2015年9月,该教师曾将医生打至骨折尿失禁,成为有名的“医闹”。事后官方也没有给公众一个满意的处置结果,舆情风险未完全规避。当此次“伤医女教师”评职称时,公众表现出了不接受。

  首先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方面,公众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要高于普通公众,而“暴力伤医”的行为与教师职业固有形象严重不符;其次,该女教师回应受到了网络流言的伤害,从“伤人者”转换到了“受害者”的角色,引起了公众的反感。最后,“伤医女教师”在短短两年内可以进行落户、评高级职称,公众自然会发出“凭什么”、“这公平吗”等疑问。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公众对于“伤医女教师”表示不原谅,对其评高级职称更是反对。

  此外,也有少数公众认为该教师是可以被原谅的,只要她已经悔过自新了,那么社会应该给她重新做人的机会。并表示到,对于教师、公务员等关及教育、公共服务等重要事务的职业,要求肯定要比普通人更高,但也不能用“圣人标准”来要求,无限拔高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一种错误观念。而这种“一棍子打死一个人”的舆论软暴力又比她“医闹”文明多少呢?

  此次舆情事件当中渗透出来的“网络暴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某媒体所言,公众需要区分基于事实、建设性的网络监督和网络流言、人肉搜索的界限。合理正确的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但是把舆论当做利器又值得公众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