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力量,合力扶贫,长期村从鲜为人知的贫困村变为令人羡慕的“美丽乡村”,成为崇左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典范,记录了全市扶贫攻坚工作的新实践——
走进江州区长期村,宛若走进一座大公园。这里绿树成荫,草地青翠,溪流淙淙,一幢幢混砖结构的楼房坐落在绿树之中,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清香。
而这支曾在当地流传的民谣“有女不嫁长期村,挣钱养家苦无门,不通路来不通电,穷苦潦倒愁死人”唱出了长期村过去的贫穷面貌。
江州区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经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力量,合力扶贫,长期村“破茧成蝶”,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贫困村变成一个楼房林立、各项基础设施完备的“美丽乡村”,成为全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典范。
艰苦创业坚韧不拔
烈日下,我们爬上陡峭的山坡,汗水浸透衣服,途中停下歇脚3次,40分钟后,我们翻过山坳,来到一片开阔地,只见约20头黄牛分散在草地上吃草。这里,就是长期村农民李常新的生态黄牛养殖场。
“哞——哞——”李常新轻声呼唤,黄牛迅速围拢过来,争着吃他撒在石头上的食盐。
“每隔两天就得喂一次盐,盐能增进黄牛食欲、促进消化,长得更快。”看着黄牛吃得正欢,李常新开心地笑了。
牛群吃完食盐,散开到水柜喝水。原本牛要到山脚下一个山塘,但每次跑上跑下饮水,人和牛都折腾。于是,李常新就在山上修了3个水柜。
水柜里的水由山涧溪流汇聚而来,清澈见底。每个水柜约8立方米,用石头修砌而成。
“山这么高、路这么陡,你修水柜用的原材料怎么运上来?”
“肩挑背扛呗。”
李常新说得轻松,但实际困难重重,沙子、水泥都由这名50多岁的汉子一点儿一点儿地搬上山顶,来回一趟就要2个多小时,石头则就地炸山取材。
“修这3个水柜,花费了我整整一年的时间呢。”
“这么辛苦,有没有想过放弃?”“说实话,有过。”
后来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李常新坚持了下来。资金不足,扶贫部门给他贴息贷款;技术不够,畜牧部门技术员上门服务。
最近,李常新第一批牛出栏了,销售后赚了5万元,目前存栏20头牛,价值15万元。下一步,他还要扩大养殖规模。此外,他还在山脚下养羊、养鱼,一个生态综合养殖场初显规模。不久的将来,养殖场产值有望达到百万元。
“有了这种‘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精神,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子,长期村人民的‘小康梦’就一定能实现。”崇左市委副书记蒋连生最近率新一轮扶贫开发定点帮扶长期村的单位领导来到长期村调研,被李常新当代“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大家表示,要做好扶贫规划,和长期村村民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开创幸福生活。
产业扶贫解开枷锁
距离崇左市区仅20公里的长期村,共有215户741人,其中低保户44户,贫困人口有49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6%,是自治区级贫困村。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解开贫困的枷锁,只有一把‘金钥匙’,就是发展产业。”长期村“第一书记”何英科告诉笔者,帮扶单位把着力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抓住治贫的要害。
江州区人均蔗糖产量全国第一,素有“中国第一甜县(区)”美誉,大多数农民依靠种植甘蔗走上了致富道路。然而,1999年以前,因为两座大山拦住了道路,长期村村民无法将甘蔗运出,村民只能种玉米、木薯、花生等经济价值较低的作物。
1999年以后,当地政府出资、群众投劳凿通两条隧道,修起了一条简单的泥沙路。但遇到下雨天气易塌方,影响车辆和人员通行,农民虽然种上甘蔗,但仍饱受道路不好之困,有时雨季甘蔗无法及时运出,烂在地里。
2012年,由江州区交通部门投资390多万修建了水泥路,于今年4月份投入使用。这条路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环境,也让村民踏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目前,长期村甘蔗种植面积达2900亩,去年甘蔗产量达1.45万吨,农民人均种蔗纯收入达5000多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左江岸边的长期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多方扶持下,长期村村民利用山上丰富的草地资源养牛、养羊,林下养鸡,河边发展网箱养鱼,庭院养殖龟鳖。
市、区两级畜牧水产部门给村民送来了免费的鸡苗、鱼苗;扶贫部门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并送来扶贫贴息贷款。目前,长期村特色养殖产业红红火火,人均产值超万元。
今年上半年,长期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000多元,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住的是土墙房,走的是烂泥路,喝的是池塘水,烧的是柴草——几年前,家住江州区长期村村民黄敬文一家,就过着这样的生活。
如今,黄敬文一家已经搬进了一栋两层半的楼房,用上了清洁的能源——沼气,喝上了自来水,水泥路也铺到了家门口。黄敬文除了种甘蔗,还养山羊,2012年,全家年收入从2010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5万多元。
现在,全村215户村民,八成以上的村民和黄敬文一样告别了贫困,住上了新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长期村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投资100多万元,进行村道硬化、村内绿化、环境整治、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
宽阔平坦的村道,宽敞明亮的楼房,整洁的村容村貌,完善的公共服务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篮球场、文艺舞台等设施,不仅让群众生活更丰富,也让摘掉“穷帽子”的长期村村民对以后更为富裕的生活有了更足的底气与干劲。
“长期长期,吃饭喝稀;不见姑娘嫁进村,却见闺女走出门……”这曾经是长期村群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首山歌。现在,长期村小伙变得越来越抢手,不少外地媳妇嫁了进来。“村里有好多从外地嫁过来的媳妇,我的儿媳妇一个是桂林的,一个是湖北的。”村民吴月珍笑着说。
“现在,长期村村民不但‘钱袋子’鼓胀,而且精神生活也丰富,虽说是住在农村,但日子过得跟城市差不多。”长期村村委主任吴增干说,村民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陆华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