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传承:好味道总是藏在民间
老柳州的传统就是这样,几个好朋友坐在一起吃狗肉,再点些啤酒白酒,那种感觉就是一个“爽”字,而到传统的大餐馆用餐,不但开销不小,那种大快朵颐、天马行空的感觉似乎也少了些什么。
早在1980年代那时,柳州餐饮摊点几乎没有羊肉,即使有也是少量外地调货,牛杂也根本排不上号,只是作为狗肉的陪衬,零星搭着一起卖,那时柳州风生水起的民间美食,非狗肉莫属,其地位无可撼动。
据狗肉烹制行家介绍,别小看狗肉烹制工艺,里面的学问和门道还很多,光是原料的选择上就大有讲究。土狗由于饲养周期较长,吃的“杂粮”也比较多,所以肉质比较扎实,烹制出来口感自然不一样;而养殖场饲养的菜狗,生长速度比较快,毛色发亮,卖相不错,但肉质口感与土狗相比略有差别。有经验的厨师采购时,喜欢挑选土生土长、狗瘦毛长的土狗,而不喜欢“狗肥毛短”的饲料狗。
柳州狗肉美食发源于民间,并受传统观念影响,难登大雅之堂,但是随着观念逐渐开放,柳州部分中小型宾馆酒楼也开始“试水”,将狗肉作为菜谱。但好吃的狗肉,大多经过民间老师傅常年摸索,配菜、香料、火候、流程等各有各家独到之处,却是别人难以模仿的。
难怪有柳州国营饮食公司出身的业内人士,吃遍柳州几乎所有的狗肉之后,在柳州欢乐美食节筹备会上称,酒店宾馆厨师做出来的狗肉味道,不知道为什么,总体来说就是比不上个体店面!
狗肉文化:能否申报保护?
据了解,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已成功申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文化和制作工艺将获得政府保护。
柳州狗肉风靡柳州的年代,与柳州螺蛳粉所处的年代相仿,而柳州螺蛳粉已成功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起平坐的柳州狗肉,能否继螺蛳粉之后成为新的保护对象?记者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除了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外,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要求还具有某种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具有较多要求和条件。
柳州市文化局专业人士介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求有一定历史,并且处于濒危状态亟需保护,同时必须要有文化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当时将柳州螺蛳粉申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以说评上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幸好柳州白莲洞出土不少螺蛳壳化石,证明柳州食用螺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柳州螺蛳粉制作大量依赖传统手工技艺,因此最终申报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观柳州狗肉,文化专业人士认为与本土螺蛳粉相比,狗肉传统手工技艺相对缺乏,多是利用现代烹饪技法制作,并且历史相对较短,申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概率,应该说不是很大。
虽然柳州风味狗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无缘,但并不影响其美名传播,并且与旅游形成互动效应。外地甚至外国客人来到柳州旅游,大多对柳州特色美食颇感好奇,以螺蛳粉、狗肉等为代表的柳州美食,将城市山水和民间美食巧妙结合在一起,外地人既可在柳玩得开心,又可吃得畅快。国内知名旅游网站在介绍柳州风情时,狗肉则成为美食推介的重点对象。
柳州市旅游局负责人认为,地方特色美食能够凸显风土人情,柳州欢乐美食节的举办对带动柳州旅游,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产业链条:缺乏资金技术
作为本土传统美食的柳州狗肉,其产业链条却尚未形成规模。柳州市畜牧站高级畜牧师谭明芳认为,肉狗饲养、屠宰加工当前还存在诸多难度。
据介绍,柳州这十多年来并没有专门的肉狗养殖场。由于养殖技术、品种限制,肉狗规模养殖与生猪饲养相比,其难度依然比较大,其中卡住肉狗饲养的关键要素,分别为“养殖品种”和“疾病控制技术。”
肉狗养殖的品种方面,由于无人专门研究,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理论,而国家目前缺乏这方面的投入,如果仅仅依靠民间资本完成相关工作,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不太现实。肉狗的疾病控制技术方面,虽然目前比较成熟,但由于普及程度不高,即使对科班出身的高校兽医专业毕业生来说,犬病防治也属于非主流课程,相对比较冷门,肉狗疾病控制理论和技能难以过关。
据了解,多年来柳州市场供应的肉狗,多数从乡下农村零星收购而来,由于肉狗规模养殖需要投入场地、饲料和管理等成本,而农村散养的土狗多为放养,食物也多为人们舍弃的剩饭剩菜,主人并不用考虑饲养成本,也不期望从中赚取什么经济效益,因此收购价格相对偏低,而规模养殖的肉狗成本偏高,价格与乡村散养土狗相比毫无优势,这也是柳州多年来无人投资肉狗养殖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