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代的失败先例中,打出一套成功“组合拳”

  从作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到自己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德保县东凌镇大福村第一书记罗明暾深感责任更大重大。带着村里以往在种植上失败先例的压力,罗明暾从头开始,带领群众敢做善为,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发展特色林下经济、绿色经济等产业,使乡村产业往多元化发展,通过打“组合拳”,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为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年收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从驻村工作队员到第一书记的“责任加码”

  2019年11月起,罗明暾开始在德保县东凌镇大福村驻村任第一书记。在此之前,2018年7月,他就已来到大福村,作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中的一员,有了这样的“前站”,为他作为第一书记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虽然有过许多入户帮扶的经历,但作为第一书记很多事情要亲力亲为,与作为工作队的一员责任更大重大。”罗明暾说,要得到驻地群众的认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特别是村里以前的种植遭遇失败的先例,他也曾茫然过、无助过,要想尽快让村民脱贫致富,很多事情得从头开始。

  大福村位于德保县东凌镇西北部,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大石山区,全村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屯,人口1461人。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起,罗明暾按照县委关于第一书记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以富民强村为已任,真抓实干、务实创新,使村里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从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出发。一切工作从村情实际出发。

  为尽快转换角色,熟悉新的工作环境,罗明暾以身作则,坚持做好“三勤”:勤学习、勤沟通、勤调研,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做到多交流、常寒喧,熟悉村情民意。

  从实际村情民情出发把好前进的“方向盘” 

  驻村开始,他始终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展开调研,针对村里的实际,拟定调研课题、认真梳理,形成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不断的涉足农事和乡村工作情况,通过一个多月的潜心调研和悉心收集、归纳和总结,他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制定了大福村三年脱贫致富发展规划,提出三年内完成全村道路交通硬化,接通双汉屯59户210人群众望水兴叹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陇后屯30户群众出入行路难的“民怨”路,点亮了村部沿线一带没有路灯的历史,引进发展一个“公司+农户运行模式”的姬松茸种植基地,发展一个10亩微型特色产业园百香果项目,填补了大福村自成建村制以来没有村集体经济空白,着力牵线后援单位将大福村建设成为德保县首个率先建成平安乡村示范点。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发展规划已定,如何确保规划如期实现?作为第一书记,罗明暾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凝集发展合力,创先争优树标杆。

  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开好党支部“三会一课”和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建立建全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培养和发展1名预备党员加入村委班子,壮大和打牢基层党组织和村委班子。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种养能手“走出去”,到县内陇沙村百香果种植基地等先进村参观学习,开阔了村“两委”班子视野,吸取好经验好做法。

  与村“两委”一道深入村组调研、实地考察,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通过“一事一议”,争取怀有家乡情怀的有志之士,心系家乡、建设家乡,增强村内大事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教训中吸取经验成功打出一套“组合拳”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大福村山高地少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地区,前代人通过种植大果山楂尝试已宣告失败,后辈人引进种桑养蚕项目,也因市场波动太大,未形成规模也宣告失败。

  如何培育出符合村里实际的支柱产业,一直是罗明暾思考的课题,根据大福村地理地貌等实际,一个方面是要走出去、组织群众通过劳务输出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是深挖村情资源,围绕山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一条属于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

  农村要发展,乡村产业要多元化,才能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面对过往的失败先例,罗明暾多次与村两委商量,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发展特色乡村产业,通过整合土地进而调整产业结构,统一管理实施,大力推广烟叶种植等经济作物,利用好政府保护价以稳定增收,截止目前,全村稳定栽种优质烟叶为150亩。

  此外,同步推广百香果种植项目,在县委组织部大力支持下,力求科技带动促进种植、养殖业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绿色经济等,为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年收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确保年内同步完成未脱贫户清零任务,实现全村脱贫走向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