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11日,长沙。《救亡日报》总编辑夏衍风尘仆仆地走进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办事处。
郭沫若惊喜地握住夏衍的手:“终于又见到你了,广州失陷后,我就一直替《救亡日报》的同事们担着心。”
周恩来走过来与夏衍握手,询问了几句八路军办事处在桂林筹建的事,说:“《救亡日报》一定要复刊,创刊以来的事实证明,它能说《新华日报》不能说、不便说的话,是党宣传抗战主张一个不可替代的喉舌。但是,三厅目前没钱拨给你们,你与克农商量,自筹经费,尽快复刊。”
11月21日,夏衍一回到桂林,就把周钢鸣、林林、高灏、彭启一、蔡冷枫5人召集到一间宿舍里。
夏衍:“我在长沙见到周副部长和郭社长了。他们忙得要命,关于《救亡日报》,周副部长的指示归结起来是两句话:《救亡日报》很重要,要尽快复刊;复刊经费自筹,有事与八办李处长商量。”
宿舍里一下子变得寂静无声。
蔡冷枫:“从编辑力量看,复刊绝无问题,只是经费短缺,交完房租,剩下不到200元了。这里不是广州,桂林人生地不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林林轻声道:“是否去找克农,周副部长不是指示有事找他商量么?”
夏衍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不能去找他,八路军办事处是共产党的办事处,如果让办事处津贴我们,这事一传出去,人家就会说《救亡日报》是经过伪装的党报。”
周钢鸣:“我和李任仁先生比较熟,可以通过他向广西省政府筹一些经费。”
夏衍想了想,还是否定了周钢鸣的意见,说:“《救亡日报》是一张独立的报纸,如果接受了广西省政府的津贴,到时候人家来指手画脚,你听还是不听?这样吧,桂林最近疏散来了很多人,其中一定有不少朋友和熟人,我们分别活动一下,看哪家印刷厂愿意先给我们制版、印刷,待报纸卖后再付款。”
过了10天,已经是12月1日了,除了周钢鸣联系的印刷厂有点眉目外,钱是一点没筹到,夏衍急了,去找李克农。李克农也同意夏衍的想法,不能向省政府申请津贴。
夏衍:“现在唯有一条路,到香港去,请廖承志同志想办法,你给恩来同志发个电报,如果他同意,我立即动身。”
第二天,夏衍收到李克农送来的一张便条,只有一句话:“胡公同意你的计划。”
夏衍立刻要去买车票,林林说:“郭社长4号到桂林,你就多等一天吧。”
“沫若也没有钱,如果有在长沙就给我了,早一天是一天,争取明年元旦复刊。”第二天一早,夏衍就坐上公路车,经湛江坐船去香港了。
就在夏衍离开桂林的当天,周恩来、叶剑英带领邱南章、童小鹏及电台工作人员到达桂林,入住桂北路138号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听李克农、石磊汇报了办事处的筹建情况和今后工作的设想。末了,周恩来问李克农:“《救亡日报》复刊的事有进展么?”
李克农汇报了目前的困难及他与夏衍的想法。
周恩来说:“你们这是自命清高。党中央为了抗战大局,将红军改了番号,把蒋奉为全国最高领袖,难道意味着我们事事听蒋的指挥了么?他限共、反共我们也俯首听命了么?如果广西当局愿意津贴《救亡日报》,那么报纸就多了一层保护色,干起工作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何乐而不为?”
李克农心悦诚服:“你批评得对,我俩是有一点清高的味道。”
“沫若明天到桂林,我打算和他去白公馆,请白崇禧帮助《救亡日报》复刊,钱不在多少,从中可以看出广西当局对《救亡日报》的态度。”
周恩来、郭沫若对白崇禧的拜访真的有了效果,白崇禧答应每月津贴《救亡日报》200元,周钢鸣还从军委政治部领回了60令白报纸。“三户印刷厂”也答应先行制版印刷,后付印制费用。
夏衍12月12日到达香港,为《救亡日报》筹到了1500元港币,于是立即给桂林的同事拍来电报,要求力争在1939年元月1日复刊。
可是,事与愿违,12月24日日寇的飞机炸掉了《救亡日报》元月1日复刊的计划。
周钢鸣在《火里诞生的凤凰》一文中详述了当天的情形:
在1938年12月24日那天,敌机用最残酷的轰炸,妄图焚毁桂林城。我们十来个逃警报在城外的青年,看到这满城的大火,烈焰冲天,大家向着烈火冲天的城里跑去,去抢救我们的财产,去抢救我们伟大的事业。
冲到城里的时候,火正烧到我们的屋子前面来了,公平街63号,我们唯一的宿舍。宿舍门前,正堆放着几大铁桶的汽油,这堆火种随时都有爆炸开来的危险。
大家不顾一切将笨重的白报纸抢救出来,再抢救自己的衣物。男孩子担任抢救的工作,女孩子就担任着看守的职务,几十令白报纸和十多个人的衣物,不到一刻钟统统都抢救出来了。
火终于扑灭了,然而我们所进行的复兴的伟大事业———将本报于1939年1月1日在桂林复刊,却因受了敌人的残害而不能如期复生。
1939年1月11日。柳州。
一男一女两个青年学生忘情地挥着手中的报纸叫卖:“请看《救亡日报》,请看《救亡日报》,一个铜板一份。”
叫声引起了一个风尘仆仆、身穿西装的中年男人的注意。
“小姑娘,你的《救亡日报》是旧报还是新报?”中年男人叫住女青年问道。
“当然是新报,昨天下午刚在桂林出版,我们刚乘火车带下来。”
“快给我来一份。”中年男子一看报头,激动地叫道,终于复刊了,我的宝贝!”
中年男人正是夏衍,刚从香港赶回,正准备去桂林。他含着激动的泪光望着两个年轻人远去,一屁股在路边的石凳坐下,展开报纸,细细地阅读起来。
《救亡日报》终于在1939年1月10日复刊了。(马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