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视角>正文

桂林状元:山水之城的古代科举成就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4月10日 17:52【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日报讯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考试制度,也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它始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这种以“择优录取”为特征的考试制度,将读书、考试和走进仕途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而且考试者不受门第、家世、地位的限制,在封建时代具有进步性,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甚至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科举考试的影响下,广大读书学子都把“读书进仕”作为改变命运的途径,许多人皓首穷经,就为了考取一个功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成了许多苦读学子的座右铭。

  古人科举,要参加好几次考试。先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取得秀才资格,然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即为举人。举人再到京城参加朝廷礼部主持的会试,考中即为贡士。贡士参加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录取的人都称为进士。一般全部通过这些考试的人,大都是满腹经纶的,算是当时社会的精英了。

  桂林一直有浓厚的读书风气,古代桂林书院有据可查的有13个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宋代的宣城书院,清代的秀峰书院、经古书院、桂山书院等,浓厚的文化教育风气受到称赞,“粤西以贤达称者代不乏人”。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0/U12538P1402DT20150410175057.jpg陈继昌书法作品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0/U12538P1402DT20150410175059.jpg独秀峰旁的清代广西贡院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0/U12538P1402DT20150410175100.jpg位于靖江王城东华门的“状元及第”牌坊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10/U12538P1402DT20150410175101.jpg文学大家龙启瑞的小楷书法作品
 

  1657年,清政府将明代靖江王府旧址改建成为广西贡院,作为全广西考生参加乡试的考场,最具规模时有考舍5500间。清代是广西文化大发展时期,据《广西通志稿》记载,清代246年间广西乡试共考出5075位举人,其中桂林有2516名,占了总数的49.6%。桂林文化的发达,由此可以看出来。乡试举行的时候,广西各地前来赶考的秀才云集桂林,靖江王府西华门旁的西华里很快就成了“读书一条街”,读书人络绎不绝,很多客栈都住满了人。这些客栈起的名字也很响亮,如高升客栈、三元客栈、贡院客栈、及第客栈、文长客栈、登科客栈等。

  这5000多位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最后有585人中进士,其中桂林人有298人,这些进士中的佼佼者,也就是殿试考试第一名获得者称为状元,能获得状元头衔是无数读书人的梦想。

  整个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间,广西一共出了12名状元,桂林占了8名。这8名桂林状元分别是:唐朝乾宁二年(895年)状元赵观文;唐朝天祐三年(906年)状元裴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状元王世则;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武状元李珙;清朝嘉庆二十年(1820年)状元陈继昌;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状元龙启瑞;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状元张建勋;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状元刘福姚。在科举考试中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第一名的人,就叫“三元及第”,也叫“连中三元”。我国科举史上一共才产生13名“三元及第”者,可以说是百年一遇。临桂县的陈继昌就是最后一位获得“三元及第”称号的人,今天人们在靖江王府正阳门上看到镌刻的“三元及第”匾,就是当时两广总督阮元专门为陈继昌写的。

  在封建社会,有人考中状元是当地了不得的大事,也是一个地方文化发达的象征。桂林科举考试拥有这样骄傲的成绩,一时有了岭南“文化城”、“状元城”的美誉,也产生了许多佳话。状元张建勋和刘福姚是在4年时间内先后获得状元的,这4年间科举考试一共开考了3科,桂林人就在这3科中夺得了两个状元,而且在刘福姚参加的科举考试中,临桂县人一共有8个人中进士,于是当年京城的临桂会馆就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桂林何以能在这片古称南蛮之地的地方人才辈出,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的呢?最近作家汤松波在《广西日报》发表文章剖析了临桂县科举考试的成就,他的三个观点也可以应用到桂林来,因为桂林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大半数是临桂人考出来的,而且清代广西出的4名状元,全部是临桂人。

  首先是丰厚的文化土壤。在交通以水运为主的古代,临桂是中国岭南地区交通的重要枢纽,中原从灵渠、西江进入岭西,中南半岛从桂柳运河进入云贵川,两条水路在临桂进行交汇。借助运河交通便利的特殊功能,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西南文化在临桂形成了大交流和大融合,柳宗元、黄庭坚、苏东坡、周敦颐、范成大、秦观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在临桂或任职、或流放,或游历讲学,或驻足小憩,更是进一步推动和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临桂人才辈出的深厚文化土壤。

  其次是浓烈的文化氛围。临桂人历来把读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当作成功的重要标志。在乡间树立的进士、翰林、状元等牌坊,更是无声的动力,指引着当地学子努力读书。

  第三是文化精英的榜样。临桂县产生过一批在广西乃至中国科举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化精英。广西第一个状元赵观文,中国第一个同科分中状元、榜眼的兄弟裴说、裴谐,支持改革的明宰相吕调阳,清代大臣陈宏谋都出自临桂,“岭西五大家之一”的龙启瑞等人都出自临桂。这些精英的荣耀和事迹,必定对当地百姓起到无比重要的教化作用。

  除了以上理由,桂林当地政府官员重视文化、重视教育也是桂林成为文化城的重要原因。许多任职桂林的官员,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桂林山水石刻中有部分就是在桂林任职的官员留下的。而且官员们对科举考试人才也是大力培养,南宋时期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王正功在独秀峰留下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就是他为赴京赶考的考生们写的勉励的话。同时桂林当地官员还把考取功名的考生的名字镶嵌在靖江王府的城门上,这是何等尊荣,无形中激发了桂林人读书的积极性。

  甲天下的山水自然景观,给了桂林秀美的景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在这里的桂林人也得天地的灵气,风气开明很多。再加上遍布桂林名山的摩崖石刻,更是无声的教科书,让桂林人得到深深的文化浸润,人文教化在这里得到良好的体现。

  陈继昌   后无来者的“三元及第”状元

  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广西临桂县举子陈继昌,继在广西乡试中夺得解元之后,又在全国科举考试中一举连夺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实现了“三元及第”。皇榜一放,朝野欢动。大清朝一百八十年来,只出了两个“三元及第”者。一个是乾隆年间苏州府长洲县举子钱棨,另一个就是陈继昌。陈继昌是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宰相)陈宏谋的玄孙,一时意气风发,自豪地在自家祠堂中题了一幅对联:

  高祖当朝一品,

  玄孙及第三元。

  他觉得意犹未尽,又作一联:

  高祖六部少一部,

  玄孙三元多一元。

  这幅对联是说:他的高祖陈宏谋在乾隆时期,官居宰辅,朝廷中的吏、户、兵、礼、刑、工六部,陈宏谋曾做过五个部的尚书高官。而陈继昌本人,不仅是“三元及第”,此前在临桂县考选秀才的童生试中,也是第一名,这个第一名叫做“案元”,所以说“三元多一元”。陈继昌题完这两幅对联,觉得还不过瘾,又自刻了一枚铭章,铭文:“古今第十三人”,表示他是自隋唐以来第十三个“三元及第”者。不想这个铭章,竟成了中国科举史上的绝响。陈继昌之后,再也无人能“三元及第”了。

  陈继昌高中之后,先担任翰林院编修,后来朝廷多次派他外出做官,在山西、直隶、甘肃、江西等地为官。陈继昌不论在哪里做官,都坚持操守,清正廉明,因此长期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就连他老家横山的10间祖屋被火烧后,他也拿不出钱来,一直拖了15年,才用他讲学所得部分重建。

  最后陈继昌被提拔为江苏巡抚,本可以好好干一番事业,但是他仅在任一年多,就因体弱多病,又喜欢喝酒,身体更不好,无力再担任官职,于是干脆辞官归田了。在临桂老家卧病3年之后,在1849年去世,年仅59岁。

  陈继昌的著作有《如话斋诗存》传世,收录有诗作100多首,也有少量词作。陈继昌才思敏捷,尤其对对联更为神速。不少楹联堪称神来之笔,在桂林图书馆馆藏的《楹联丛话》一书中还收录了他的不少楹联。如“石壁开精舍;瑶华振雅音”、“茶亦醉人何必酒;花能傲雪况于松”、“守道还如周柱史;著书曾学卷司农”等。当时许多学人名士争相以联相赠,以联会友。林则徐就曾写了一幅“南士渊源承北学;秋曹门馆坐春风”送给陈继昌。

  陈继昌的夫人是侍郎李宗瀚的侄女,也很有诗才。陈继昌连中三元之后,她写了一首诗寄给他,诗里有“独秀高惊天极柱,一枝青出桂林村”的句子,她把“陈三元”比作桂林的“独秀峰”,可见得意之情。

  今天,人们走进靖江王府里头的广西科举文化陈列馆,还可以看到桂林设立贡院以来的历史状况,里面对陈继昌的介绍占了比较重要的部分。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