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视角>正文

远逝的雁山红豆树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4月8日 11:45【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人知道雁山园有红豆树,珍稀品种,雁山四宝之一。

  现在你到雁山园,在方竹山脚可以看见红豆树,一组二三杈,有五六组十二三杈,都非常粗壮,而最粗的一组的根径有80厘米,整树高十五六米。

  树下有两块标示牌。一块是园方制作的,说这棵红豆的树龄有500年,那么这棵红豆树明末就有了。雁山园的有关资料写得很清楚,雁山园建于清同治己巳年(1869),至今150年不到;园主大埠乡绅唐仁、唐岳父子在建园时种植了名树异卉,我想红豆应该在其中,栽种的应该还有其余三宝:绿梅、方竹和丹桂。树下还有一块2006年桂林市人民政府所立标示牌,写此红豆树有150年,这个树龄就比较可靠了。

  不过我们看到的这棵红豆树已经不是雁山园的原本,原本老红豆树在四十多年前就远离了我们。

  半个世纪前,也许是读了唐王维的红豆诗,多少有点缘分,后来居然就住进了雁山园与红豆树为伴了。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还是“文革”时期,常有单位组织人到雁山园接受阶级教育。因传说唐氏父子是恶霸地主,红豆树附近的相思洞已经被说成是关押穷人的水牢。接待访者是守园老人魏伯的专职,他在介绍了水牢之后就要介绍红豆:红豆树,三年开一次花,三年结一次果……魏伯的扶绥地方口音特别尖亮,往往响彻全园。

  其实唐氏父子只是乡绅,是有文化素养的乡绅,他们理解王维红豆诗的主旨:“此物最相思”,诗人托物思人,思念他的友人、唐玄宗时著名音乐人李龟年。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一切繁华如浮云散去,杜甫不得不伤感“国破山河在”。王维以这首红豆诗赠与友人,杜甫另有对这位颠沛流离的艺人“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凄楚的表达。一首红豆诗,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哀叹和诗人的家国情怀。所以园主除了在近处建红豆小馆,另有相思洞、相思崖、相思江……取名都落在“相思”上。红豆、相思,园主在造园时是作了全盘构思的。

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在园中设计的西式小筑燕宁居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在园中设计的西式小筑燕宁居

  民国时期,一批政要、文化人士先后来到雁山园,有关资料都可以查看到,这里不再留笔。其中大师级人物陈寅恪、胡适、梁思成、林徽因在园中住过。在那动荡的年代,不知道雁山园的红豆树可给落寞孤寂的他们多少慰藉。

  雁山园主建的红豆小馆,好像是专为陈寅恪留用栖息写作的;而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在园中设计的西式小筑燕宁居,非常美丽,孤寂的美丽,在静谧中你或许可以听到从遥远的过去传来的诉说。一切都是过往的痕迹,读了一篇谈雁山园的博文,题目是《雁山园,失落的人文》,作者的追述有许多无奈的惋惜。

雁山园主建的红豆小馆雁山园主建的红豆小馆

  现在我与学生会面,他们都已经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喜欢与他们一起回忆那棵老红豆树。大致上一起讨论了这几个问题:那棵老红豆树长的模样。我的记忆好像是紧挨的三棵,学生说是一棵,从根部分成三杈。我接受这个说法,因为现在看到的新红豆也是从根部一组二杈三杈的,只是老红豆树的每一杈比现在的新红豆还要粗壮,会聚的根部需要四五人合围;树高二十多米,繁茂的枝叶遮蔽天日,远望特别巍峨。印象深的是有粗粗的一杈从方竹山脚向碧云湖倾斜过去,湖边的小径从树干下穿过。

  我从魏伯那里得过几颗红豆,至今收藏。曾问学生是否捡到过,学生说魏伯起得早,红豆果实掉下来基本上被他扫走了,所以得到的人不多。

  还讨论过红豆是哪一年倒下的,一位学生补充,1969年下大雪先倒了一杈,后来又倒一杈,年份难定;而最后一杈的倒下,大致上可以认定在1971年,四五月的雨季。

  还有就是那棵红豆是怎样倒下的。我总认为从山脚向碧云湖倾斜的一杈,如果支撑一下,相信还可以苟延残喘的,可惜那个年代无人顾及。我不会记错的是那个连绵阴雨的夜晚,不时响着雷的轰鸣。正在孤寂无聊之中,忽有天崩似的特别沉闷的轰然一声,我马上想到的是那红豆树,担心它再也承受不了那百年的重负,于是将它奋力挣扎的最后呼喊留在人间。

  第二天早晨,只见粗大的树干横卧湖边的小径,枝叶铺天盖地,又浸入碧云湖中,那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可怕的一幕。大约一周后,厨房多了一块案板,那是红豆树的板材,厨房黄师傅说做白案用。

  这块案板长约二米,宽约四五十厘米,厚十厘米,边材黄白,中心乌黑如铁,指甲不能划痕。资料介绍,这心材相当于黄花梨木,非常珍贵,后来的去向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在雁山园里看到的红豆树现在在雁山园里看到的红豆树

  我离开雁山的十多年后特地到雁山园,打算去祭奠一下远逝的红豆。来到方竹山下碧云湖边,竟然发现老红豆盘延于地的根部长出十六七根小红豆树,矮的有一米,高的有二三米,青皮、笔直、精神抖擞的,那是老红豆的儿女们了。又过了十多年再到雁山去看望,它的儿女们高有五六米、七八米,粗有两握,皮色由青转褐。原来红豆延续生命的力量就在它的盘错于地的根中。

  眼前是第二代的红豆,而第三代已经从根部的泥土中长出,有七八枝,每枝两指粗,依然青皮,精神抖擞的。 (余福州 文/摄)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