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视角>正文

桂林每一块城砖房瓦都是城市发展的见证

来源:桂林晚报2015年4月7日 17:29【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晚报讯(记者 梁亮 见习记者 姚茂贤)市民蒋莹常在东镇路上的餐馆吃饭,每次饭后,她都要到江边走走。“每次穿过东镇门,我都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被人们走得光滑反光的石砖、城墙上的青苔和静静流淌的漓江水,总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象以前的桂林人是怎样生活的。”

  日前,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和桂海碑林博物馆共同完成了对桂林古代城池堡寨的专题调研,这其中就包括东镇门。桂林从秦汉、唐宋到明清一直是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至今,桂林仍保存了很多的各时代有代表性的城池和堡寨。一道道石门、一条条石板路,就像一位位故人,见证着桂林城的兴衰苦乐,正静静等待着更好的保护、开发、利用。

  东镇门见证宋代桂林的兴旺

  在漓江边、木龙湖旁,有一座东镇门。它或许不像古南门、靖江王城等古城墙那样路人皆知,但同样历尽沧桑的它却犹如胸怀博大的老者,不动声色地偏安在城市一角,跟周边的居民楼融合在一起。

  沿江而上,驿前街周边众多餐馆热闹不已,但附近很多住家都已说不出东镇门的“板路”。只有翻看史料,才能找到一些端倪:东镇门是南宋末期静江府城城门之一,轮年资,在桂林现存的老城墙中也排在很前面了。

  在宋代,桂林曾先后四次对城池进行修筑。《广西通志·卷二百三十胜迹略一·桂林府》中提到:“今城,宋皇祐中平侬智高,经略使余靖增筑,亦谓之外城。”在桂林任经略使的余靖,从子城的东南和东北方向,将唐代的外城、夹城扩宽和加固。

  完成历次修筑后,人们将《静江府城池图》镌刻在鹦鹉山南边的崖壁上。在桂海碑林博物馆,记者看到了这幅地图的拓片及复原图。透过这幅高2.9米、宽2.98米的城市地图(上方还连着高0.31米、宽3.08米的“图片说明”),可以看到:宋代的桂林城东有就日门、癸水门、行春门和东江门,南有南门和威德门,西有丽泽门和宝贤门,往北延伸至观音阁,西至今翊武路,南达榕湖和杉湖,东濒漓江,面积约2.21平方公里。

《静江府城池图》(图片由桂海碑林博物馆提供)《静江府城池图》(图片由桂海碑林博物馆提供)

  与北方的城池不同,静江府城将自然山水“吸纳”为城防设施之一。城市四周都是挺拔秀丽的山峰,正北以铁封山与鹦鹉山为屏障,夹城的北部、新城均建在山间与山顶,构成半山城的气势。桂林城东以漓江为天然水壕,西、南二面或凿人工水壕或以桃花江为壕,形成了东有漓江、南有榕溪、西北有壕塘的护城河体系。整个桂林城依山傍水,可攻可守。

  在这坚固城池之内,静江城当时的行政区位于独秀峰以南。叠彩山、宝积山、鹦鹉山、虞山围合的是军事重地。今天桂林中学一带则是文庙、府学、书院等文教场所。城市东边沿漓江岸线和独秀峰后,则在那时就形成了商业集散地,今天十字街的雏形也是那时候形成的。处于繁华要冲的南北大街周边商店林立、门面宽阔,同时还有晓市、夜市、酒楼、饭馆等等。

  当年,围绕静江府城,圩镇星罗棋布,包括东镇门在内的东江一带,是桂林最大的农产品集市。当时,通往漓江东岸已架了简便浮桥。今天阳桥一带是主要的商业区,过去“为商贾所藏宝物蕃货,以有易无,日以千计”。桂林成了兴旺发达的岭南名城。

  如今,东镇门旁边建成了木龙湖景区,日夜接待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常常到东镇门附近钓鱼的谢先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历史文化是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灵魂和特色的东西。东镇门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在内能促进市民自觉保护古建筑,对外则能打响桂林的名气。”

  桂林古城址文化丰富

  记者从市文物工作队了解到,桂林的宋代城墙以砖石构筑,外墙墙体以青砖为主,下方铺设方整的料石,因此使用多年屹立不倒。元代,人们又用大石砌筑了城墙的外墙。此后历朝历代,宋代城墙都有破损,也都经历了多次修复。在历经战火之后,大部分城墙因为修路或建房被拆除。

  从目前保存下来的宋城墙遗址来说,除了东镇门,古南门、翊武路的宋城墙也还保持比较完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东镇门和古南门得到了维修,1996年至2000年,我市还用部分在翊武路被拆掉的城墙石修复了东镇门南段的城墙。

  如今,漫步在东镇门周边,依然可以看到城门两端城墙北连铁封山、南接叠彩山,长达230多米。它的门洞、启关门拱及拴洞依然保存如故。现存的宋代城墙共有13段,包含有3处藏兵洞、2处城门,总长度约1145.98米,最宽处19.7米、最窄处0.75米,城墙高度在0.5至6.2米之间。

  实际上,桂林值得纪念的,不仅仅是宋代的古城遗迹。

  据市文物工作队、桂海碑林博物馆联合完成的调查,桂林从秦汉开始成为岭南的一个重要行政中心。汉代桂林的县城已经初具规模,到隋唐时期,桂林的城池完成了基本的布局。到宋元明时期,许多的县城改土为石,大多保存至今,明清时期,广西区域内的阶级矛盾十分突出,中央政权加强了军事控制,地方各种利益集团守固自保,所以在各县的乡村也开始修筑防御的堡寨体系。

  目前,整个桂林现存的古代城池堡寨64处,其中秦汉时期城址6处,隋唐至明清时期州城或郡县地址等17处、明清时期堡寨41处。它们自成体系,作为桂林2000多年历史的最直接的载体,展现着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有不少也颇具开发利用价值。

  市文物局一位专家表示:“这些城址的发掘与研究,是全面了解广西汉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些城址的存在也是我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直接见证,它们对提升我市历史文化的地位具有重要价值。”

  古城古堡可成新旅游资源

  历经战乱和时代更迭,桂林城内一些古城墙周边的“原住民”已经难寻踪迹。但现在居住在翊武路宋城墙附近的居民,依然对这些残存的城墙抱着很深的感情。

  记者采访时,碰见了一位曾在十三中就职的退休教师。他说:“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常常在城墙下散步。在桂林,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不多了,希望它们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如今,东镇门、古南门、宋代城墙周边等古城遗迹化身为一个个游园绿地,变成了桂林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地方。

  除了居民的情感追忆,我市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开始认真思考该如何有效发掘和利用桂林的城池堡寨。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提出的构想和建议。

  有些专家建议,将桂林各地保存相对较好的古代城池堡寨列入徒步旅游的规划中,让游客可以“穿越”在地理与历史的“时空”,在潜移默化中让市民、游客对它们产生兴趣并逐步了解。对一些暂时没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的城池堡寨,则可以通过设立中英文文化标识等方法,对它们进行宣传和介绍。

  从调查结果看,漓江西岸(雁山到阳朔段)的堡寨最多。对此,文史专家也对这块“资源富矿”给予很多关注。他们建议,相关的部门不妨联合起来,以设计徒步路线、完善徒步设施等方式将这些堡寨开发出来,一方面既能丰富桂林的文化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使历史遗迹得到更好的维护。由于峰林众多,雁山大埠至阳朔段是明清时期发生农民起义最多的地方之一。假如依托农民起义的路线和杨梅岭石城等较大的古代堡寨,开发成探险类、体育类的旅游项目也应该会有一番作为。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