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讯(记者 刘教清 通讯员 石农兵 兰智军)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的大塘湾,至今还保存一间古老完好的手工榨油坊。这间榨油坊榨油沿用“火烤、石碾、水蒸、包饼、排榨、槌撞”等工序,其加工工艺独具民族特色。
深居大山里的龙胜人有种植茶子树、桐树等油料作物的习惯,收获后,暴晒脱壳,然后送到榨油坊取油。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由于当地居民鲜有机械榨油设备,基本上都是靠手工榨油取油,一个上百户人家的村庄就有两三间榨油坊,成为乡村的一道独特风景。后来随着机械榨油的普及,手工榨油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月5日,记者有幸在龙胜全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大塘湾手工榨油作坊,目睹手工榨油的全过程。一进入大塘湾,沿着石阶往下走,耳畔忽然传来了“嘿哟嘿哟”的榨油声……循音走去,还没走来到榨油坊,一股浓郁醇香的茶油香扑鼻而来。
这是一间木架结构的油坊,油坊里的一切都很“粗犷”。一间烘烤房、一个柴火灶台、一个水车石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木和一根吊在屋梁上5米多长的碗口粗细的大木头撞槌,是这间榨油作坊的全部“家当”。今年60岁的蒙先宗师傅介绍说,他从10岁便开始学习传统榨油工艺,手工榨茶油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看似简单的操作流程,却需要技术才能榨出高质量的茶油,以及更高的产量。
- 将粉末状的“茶粉”用桶装好,放到灶上蒸熟
- 包好的“茶饼”放进榨仓后,要对原来箍好的铁圈调整间隙,俗称“开箍”,这有利于榨出茶油
- 茶枯含有茶皂素,如今很多人拿来洗头洗澡
- 纯手工榨出的茶油质量高,油呈金黄色
- 将茶籽蒸熟并包成饼状后,还需要用重物压上一段时间
- 通过人工碾压烘干后的茶籽,将其变成粉末
- 用木头撞槌撞击产生挤压,是手工榨茶油的重要环节
- 蒸好的“茶粉”,要趁热倒在铁圈中,并迅速踩成饼状
传统榨油的操作流程细数有10多道工序,包括筛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接油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完成,而且都不能粗心大意,稍有不慎,就榨不出油或少出油,最关键的环节是烘烤茶籽的时候要恰好无水分又不能烤焦,舂粉或石磨碾筛粉要细,水蒸火候合适,压榨及时功夫到位。
“用这种方法榨出来的油纯度很高,香味也浓,可以长久储藏不变质。但这种方法榨油工艺复杂,费时费力。1000斤茶籽,要用慢火进行4天4夜不间断的烘烤,才可以出烤房。蒸茶籽末、做油茶饼、撞桩挤油,最少也得4个小时,特别是撞桩挤油,很费力气。”蒙先宗说,他一天一个人只能榨4次油,大约五六百斤茶籽,要从早上天没亮一直干到晚上10点还不能休息。
记者见到蒙师傅熟练地将碾烂快成粉状的茶籽末用簸箕收起来,倒进锅里蒸,待蒸到适当的湿度时制成茶饼。茶饼是把放在铁箍里的茶籽粉末用稻草包裹起来,用脚踩实,包成饼状。把这样做好的十几个饼放在一起后,接下来就是摇饼,使饼与饼之间没有什么空隙。之后将摇好的饼按照顺序放进榨仓中,还要把原来箍好的铁圈松开一些,以便给茶饼有被压榨的空间,俗称“开箍”,全部准备就绪后,便开始用吊着的撞槌撞击木楔。
开榨时,要铆足劲,利用撞槌荡起的惯性撞击木楔,把撞槌一遍一遍地撞向楔子,每撞击一次木楔,便会大喊一声“嘿哟”,一声声号子,一次次加木楔……随着楔子被打入榨仓,榨仓中横放的木块对茶饼产生挤压,黄亮、醇香的茶油便从油饼里一滴滴溢出,浓浓的油香味也随之弥漫整个山谷。
“高人工投入却出油慢,而且全程得靠人力来完成,过程非常辛苦,现在年轻人已经没人来学习这项流传数百年的技艺了。”蒙先宗师傅感叹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种生产工艺和这样的设施如今已经是难得一见了,尚存的也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不久的将来,这种传统榨油工艺或许只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