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讯(记者 李芳)平乐县大发瑶族乡四冲村委距大发乡政府4公里,辖骆口、回龙、兴旺、福瑶、平山、马骝冲等21个自然村,为过山瑶的一分支。明清时由湖南千家洞迁徙至此,过着深居大山、刀耕火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数百年来,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孕育了众多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流传至今的打锣挖地唱山歌、长鼓舞香龙舞、盘王神武是“过山瑶”劳动生产和文化精神的一朵朵奇葩。
悠久的民俗奇葩
过山瑶像他们的族名一样,过一山吃一山,祖祖辈辈过着游耕生活。瑶胞们每到一处便开山拓荒,以便播种。由于旧时生产条件落后,收成少,瑶民把希望寄托于先祖盘王的庇护,祈求盘王保佑风调雨顺,一年四季好收成,为他建大庙、塑大像,代代祭拜流传至今。
建于明清年间的盘王庙位于四冲骆口村中心的村委旁,至今仍保留着三进式的明清建筑风格。每逢新春、元宵佳节、盘王诞辰,瑶民们都举行唱山歌、舞狮子、抢花炮、舞草龙长鼓祭盘王诸多民俗活动。
一日,笔者走进大发乡四冲村,去探访这一神奇的瑶族文化珍宝,并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民俗盛会。
夜幕降临,鼓锣响起,鞭炮声声,震耳欲聋,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瑶胞们舞着三条矫健的“小龙”在几支舞狮队的迎接下由远到近,最后停在盘王庙前,神圣的草龙舞祭盘王庆典开始。舞龙人按照祖辈数百年传承下来的舞步舞动草龙,走出各种各样的方阵,插在“小龙”身上的无数炷香火抖动着,闪耀着,随着草龙头左右上下翻滚游动。一个民族所拥有的久远而神秘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气场,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围观。弥漫的烟雾追随“小龙”穿梭,硝烟刺鼻,大炮小炮排炮雷炮多的是,把簸箕盘般大小的鞭炮拆 封 , 散开,沿盘王庙前摆成一圈,迂回蜿蜒,短的达数十米,长则百多米。还有烟花礼炮伴随着响亮的鸣叫冲上云霄,瞬间化作五彩缤纷的礼花四散坠落,夜色中的瑶乡于满天璀璨星光里若隐若现。
次日清晨,瑶民在庙里点上香烛,摆上供品,长鼓祭盘王开始了。一长者带领一群身着瑶服盛装的瑶族男子,舞动长鼓,弯、蹲、转,依次进入盘王庙,舞者围拢,分散,转圈,分散,围拢,呐喊,欢腾。一起赶来捧场的十几只红、黄、青、绿的狮子,上下左右前后跳跃,和着鼓声长鼓上下腾越翻飞,演绎了整个生产生活、欢庆丰收、保护家园、祭拜盘王的过程。
鼓声刚停,那里镲响了,锣敲起来了,鼓又擂起来了。精彩的“盘王神武”开始了。帅旗挥,鼓角喧天,山鸣谷应。舞师们来回小跑,列队,跳、转、翻、旋,排阵厮杀,每一个动作都使用了道具,敏捷、灵巧、威武的打棍、耍剑,打斧、耍锤动作逼真形象。用木棍赶跑,用剑驱赶,斧头砍杀,锤子驱赶坏人。场面气氛肃穆,舞者尽心尽力,观者顶礼膜拜。看客人山人海,男女老少和远方的贵宾皆蜂拥而至。
- 筛茶献贵宾
- 盘王神武
- 瑶民在编织草龙
- 长鼓表演
瑶乡处处有传说,“草龙舞”“长鼓舞”“盘王神武”的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特别是“盘王神武”传说家喻户晓。
相传很久以前,瑶族部落里,一次盘王盛会,瑶族同胞们杀猪宰羊来到盘王庙里祭拜盘王,当他们载歌载舞庆祝祭拜时,一个不怀好意的乌龟精偷走了供品并逃离。瑶胞个个义愤填膺,焚香恳请盘王给予他们神力及兵将帮助追回供品。之后敲锣打鼓,号召所有族人拿起木棍、柴刀、斧子等物件充当兵器,拿出族中令旗指挥武士们追赶乌龟,瑶族同胞们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途中遇到各种坏人阻拦,他们用手中人兵器赶跑、驱散、砍杀坏人,终于找到并打败乌龟。传说流传至今,就成为了盘王神武活动。
“草龙”筑建和谐瑶乡
草龙是用稻草编织,并在龙牙上插上香,故而也叫香龙。每逢新春佳节,正月初一至十五,瑶民舞着香龙到各家各户去庆祝,祝瑶族同胞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合家欢乐!在龙身上敬香就表示祝福和吉祥如意。在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龙王送您一炷香,合家欢乐又吉祥。
你敬龙王一支香,长命百岁保健康。
谁给龙王把香插,保他年年有财发。
过去每年正月福瑶村雷姓、回龙村李姓、兴旺村王姓瑶民舞长鼓祭盘王。新春草龙舞祈福活动时,不邀请也不允许外姓村民参与。兴旺村一位70多岁的老者告诉笔者:他们“排外”现象与瑶族同胞迁徙发展息息相关。据说,瑶族的祖先盘瓠有12个儿子,分别为雷、黄、李、赵、邓、盘、蓝、唐、蒋、冯等12姓。明清时由湖南、广东、江西等地迁徙到平乐散居在大发乡的四冲、唐冲、旱冲、马骝冲、铜亮冲等12条冲(屯)。每条冲的瑶民分别传承本民族1到2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四冲福瑶村雷姓瑶民舞狮最正宗,平山、马骝冲赵、冯姓瑶民传承挖地歌、盘王神武,回龙、兴旺村的李、王姓瑶民传承了长鼓舞。瑶族同胞在族群重大节日或祭先祖盘王聚集在一起进行表演时,四冲骆口村的林姓瑶胞与他们不是一家人,即祖先盘瓠12姓氏中没有林姓,虽盘王庙与四冲骆口村仅几步之遥,但林姓人家只能是看客,看完后回家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看表演的亲朋好友。在四冲流传着这样一俗语:雷黄李调长鼓,四冲骆口待晌午。
草龙舞在四冲流传已300多年,瑶胞们祖祖辈辈口传心授至今,一招一式都基本保持最初的原始风貌。古代舞草龙时,是由3人组成一条龙独舞。多年变迁后,新中国成立,在党的民族政策下,瑶汉抱团发展,草龙舞成了他们和谐相处的平台。
后来,回龙、兴旺、福瑶瑶民联合骆口的外姓瑶民一起改进草龙舞。由骆口村老一辈艺人陶振喜言传身教,目前舞香龙有3条龙,共需10多人参与。其中舞龙每条3人;舞龙珠1人;扛龙灯3人;鼓乐器3种,每种1人;在龙身上插香的2人。改革后的草龙舞由独舞变成群舞,由原来单纯的拜年祈福,融祈福表演为一体,更具艺术美,如今的草龙舞巳走出深山,登上大雅之堂,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