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龚文颖)桂林靖江王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2年10月起,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带队组成的考古工作组,历时近3年,相继完成了靖江昭和王陵、温裕王陵、安肃王陵、悼僖王陵(内陵及奉祠遗址)、怀顺王陵、宪定王陵、荣穆王陵等7个王陵的陵园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发掘清理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近日,田野工作基本完成,通过项目验收,并收获了丰硕成果。
- 悼僖王陵出土的绿釉龙纹滴水。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供图
- 悼僖王陵奉祠遗址右侧的储水坑。
- 发掘整治后的温裕王陵航拍图。
- 奉祠遗址房屋内堆积的瓦件。
- 荣穆王陵出土的砖雕构件。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供图
- 荣穆王陵中用槟榔石雕制的“武士驭马”。记者 龚文颖摄
最大一处陵园为“园中园”
尧山位于桂林城东,是桂林城周最大最高的山。桂林多石山,唯有尧山是土岭,山势延绵,峰峦叠嶂。尧山西麓,多为平冈,前有漓江蜿蜒而过,历代靖江王的陵寝就选址在此。
名义上的第一任靖江王,叫朱守谦,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兄的嫡孙,受封靖江王后藩镇桂林。但朱元璋并不喜欢他——认为他“阴贼险狠”、“奢纵淫逸”,先是几次戒谕,再废为庶人,最后干脆禁锢起来。朱守谦死后,没有被赐谥号,长子朱赞仪成为第二任靖江王。
现在的靖江王陵陵区只有朱守谦衣冠墓,从这个意义上说,悼僖王朱赞仪的陵园是第一个靖江王的陵园。悼僖王陵占地363亩,是11个陵园占地面积最大的。陵园呈长方形“回”字,有一圈外墙、一圈内墙。
我们可以想像明代王孙贵族祭祀时的场景——从外门进入,踏上用砖块铺成的神道,在两侧高大石像的恭迎中,缓缓穿过中门,登上台阶,走进享堂(即安置祖先牌位用来祭祀的屋子),对着前方圆丘形的墓冢开始祭奠。
虽然面积最大,但悼僖王陵的建筑内容少,且布局简单。他的孙子怀顺王的陵园,甚至还修在悼僖王陵园里的一个角落,呈“园中园”格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韦革解释说,悼僖王陵在建造时,明代关于“王府造坟”的规定尚未出台,所以其陵墓的营建与规制有出入。
陵园内首次发现奉祠
在对悼僖王陵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首次发现了一处奉祠遗址。
奉祠是什么?它是一处房屋,用于后人祭祀和守陵。这座奉祠平面呈“凸”字形,面积有2250多平方米。它有三进院落,左右对称各有3间厢房,有的厢房还带有3间小房,后部有个大殿。
在奉祠里,考古专家找到了不少“生活区”的痕迹:有舂米用的石臼,有几垄似乎备用来修缮房屋的瓦片,有地下排水沟,还有蓄水池。在清理怀顺王陵时,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条墁砖道路,据推测,这条道路也许通往奉祠。
从目前发现来看,悼僖王陵园内发现了其内陵、奉祠遗址、同期的将军墓、其孙子怀顺王的陵园,以及路网和亭子。这不禁让考古专家产生疑问:悼僖王陵陵园是否还有一个大的布局?是否还存在其他建筑或陵园设施?目前,陵园的发掘清理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8,还有很多疑问,留待将来解答。
石像艺术有地方特色
石像生,即墓冢前神道两旁的石雕像,高大威严,是历代帝王将相陵园的“标配”。
“靖江王十一陵”的神道上,都伫立着高大的石像生和石刻。最完整的“配置”,包括陵门两侧的守门狮,望柱,狮、虎、羊、马、象、麒麟、獬豸(xiè zhì,传说中的独角异兽)等石兽,碑亭内的赑屃(bì xì,龙的九子之一,力大可驮碑)、神道碑,文武臣和内侍等石人。石人和石兽均用整块石材雕刻,最高的约3米,重达数吨。
石像生里,有个有趣的组合——“武士驭马”。为何文官单独伺立,武官却总跟马站在一起?考古专家解释说,明朝藩王没有实际兵权,雄壮威武的武将“降格”成马倌,这应该是封建最高统治者最希望看到的。
王陵里的石像生,可用“呆萌”形容:石兽大多回首蹲踞,姿态温和恭顺,丝毫没有猛兽的威风;石人头大腿短,神情呆板,仪态谦卑,又有一种神秘感。
值得一提的是,石狮是从第四任怀顺王起增加的,它蹲踞门前,显然在守门护园。“守门狮”的概念,是明朝其他帝王陵墓所没有的。可以说,靖江王陵神道的石像生,是一部带有地方特色的明朝石雕艺术通史。
虽然石像比较规整,11个王陵的格局却有些凌乱——前期王陵按规制逐一葬入,后几代的陵墓却另外选址,各自营葬,朝向不一。这是为什么?
考古专家推测,更深层的原因是第十任靖江王绝嗣后,混乱的王爵传袭,让原本没有资格承袭王爵的人坐上了王位。同于“重发新枝”的愿望,后几代靖江王都想另辟兆域(墓地四周的疆界——编者注),留待子孙。
据介绍,此次发掘清理的这7座王陵,从形制、规模、石像生、建材等方面,体现了靖江王陵的演变过程,一条明代王朝始—兴—衰的主线贯穿其中,清晰的历史脉络触手可及。
背景
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首批分封的10个藩王之一,也是明朝唯一一脉非帝系的本家朱姓藩王。首膺靖江王封号的朱守谦是大都督朱文正之子,与朱元璋在血缘关系上一脉同宗。
靖江王国从洪武三年(1370年)始封到清顺治七年(1650年)亡国,共存世280年,传11世,历14任王,成为明代藩王中延续时间最长、传位人数最多的一脉。除了被贬为庶人的第一任靖江王朱守谦,废王朱亨嘉和末王朱亨歅(yīn)外,其余11位靖江王均在桂林建有陵寝,俗称“靖江王十一陵”。
据统计,明朝灭亡前,全国各地共有藩王陵墓257座,绝大多数已夷为平地。唯独靖江王陵陵区,成为我国明代至今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世代最全的藩王陵墓区。
靖江荣穆王朱履祐,本不该坐上王侯的宝座。他导演了一场叔争侄位的好戏,袭爵成为进十二世王(他与原先的十二世靖江王辈份相同,故称“进十二世”)
最小的陵园
荣穆王的陵园,位于尧山西麓最北面,离他的亲族很远。陵园占地面积只有约7亩,是11个王陵中最小的。
陵园有一个独特之处——平面呈“日”字形,而不像其他的陵园呈“回”字形。这个布局只在荣穆王陵见到,它悄悄地暗示着一件事:随着明王朝和靖江王国的没落,朱氏一族再也无力承担高昂的陵园建设成本了。
陵园没有建在平缓的地面,而是修了3道高大的挡土墙,一层层地把宝顶护在最高处,成为“靖江王十一陵”中地势高差最大最陡峭的一个。1月20日,记者来到荣穆王陵,行走时感觉像在爬一个山坡。
特别的建筑
陵园石像生的石材很特别,是一种带层次感的石头。桂林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曾祥忠告诉记者,这是槟榔石,它的纹路明显,石质较软,所以石像生损毁较多,但是保存下来的又呈现一种衰落的美感。据介绍,比起前几任靖江王陵,这些石像生的风格发生了变化,一扫浑厚粗放的样子,形象更加写实。用槟榔石来制作石像生,也是其他靖江王陵没有的。
特别的地方还有不少——荣穆王陵的陵门入口处铺砌着石板路面,中门的门道中央也铺着一块大石板,这在其他靖江王陵从没见过。考古专家推测,也许明代晚期的丧葬礼仪发生了变化。
荣穆王陵大量出土了带有花纹图案的砖雕构件,以及砖制的拱件、斗件等遗物。考古专家推测,王陵的陵门为砖雕门楼,碑亭为斗拱结构,所用构件繁缛精美,也为靖江王十一陵仅见。奇怪的是,整个陵寝建筑皆使用素烧瓦件,不见琉璃构件;厢房、享殿皆只使用小青瓦,未使用当勾、滴水等瓦件,都令人费解。
最后的荣光
荣穆王朱履祐继位后,并未遵守当初的约定,死后让侄子再续王爵,反而多次设计谋害,并让其子进袭了第十三任王爵。
他却没有想到,儿子因为与称帝反清的唐王朱聿键争立,兵败后被秘密处死,孙子被宫人带出,后在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便是后世的知名画家石涛。他的侄子也在清军攻入桂林时不走被俘,缢死于外,靖江国亡。
远远望去,荣穆王陵的石像生群雕或站或蹲或卧,相对而立,沐浴着冬日傍晚的最后一丝阳光。300多年前的荣穆王朱履祐,成为享有陵寝的最后一任靖江王。在他之后,明王朝这棵大树轰然倒塌,化土成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