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讯 在平乐,有这样一群人,非常热衷于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有文场、桂剧、彩调等曲艺。近年来,这几种曲艺已分别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许多老艺人孜孜不倦,甚至呕心沥血,倾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其中,平乐老艺人张平英就对传承广西文场有很深的执着。
在平乐县城桂剧院背后的新兴街5号,经过这里的人,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悠扬动听的音乐曲调从小屋传出,那是老艺人张平英与她的徒弟们在演唱文场。
这间小屋就是平乐民间自发成立的“凤凰曲艺社”,社长叫张平英,是一位80高龄的老艺人。
平乐文场最初是由清代乾隆年间的外地民间艺术演变而成,因为它来自民间,唱词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因而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与接受。久而久之,文场传播开来,尔后,这些曲艺又从平乐传到邻县。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出于对文场的喜爱,平乐民间艺人廖代师傅组建了“凤凰曲艺社”业余剧团。最初成立时,“凤凰曲艺社”就设在下关街的牙刷厂,之后正式成立于“平乐东方饮食店”。在那里,许多成员一有空闲就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各尽所能,曲艺社里好不热闹。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张平英在附近的服务公司工作,受曲艺社活动影响,她也渐渐地喜爱上了文场,并且一有空闲就去听,不久就成为了该曲艺社成员。因聪明好学,悟性高,张平英很快就领略了文场演唱要领,加之嗓音圆润,甜美动人,渐渐地成为凤凰社主角。
听张平英介绍说,凤凰曲艺社成立时,有10多个人。廖代师傅教他们学习文场,用文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用材料编成渔鼓,以渔鼓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搞街头剧,宣传计划生育、好人好事等。当时平乐有一个大孝子,这个大孝子叫梁景鹏,为人诚实,非常孝敬父母。张平英说自己几十岁了都没见过这样的大孝子。张平英他们就以渔鼓的形式,宣传这个大孝子,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大家以他为学习的榜样。
廖代师傅去世后,其他队员也老了,队员何阿姨夫妇又去荔浦了,这样平乐的文场沉默了一段时间。后来文场得到了桂林市和平乐县文化部门的重视和关心,桂林文场传承基地的何红玉老师又来采访她,这样,他们决心把凤凰曲艺社的文场又搞起来。张平英说自己已把毕生所学的文场知识和宝贵的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何红玉他们,让文场传承下去。还说要把平乐的文场发展下去,不给它失传。
为了传承文场,让文场之花继续发扬,2003年,已经68岁高龄的张平英与凤凰曲艺社原来的老队员李智、何惠琳又重新组建了新队员,张平英主动担任社长。在他们的努力下,队员由最初的十多人逐渐发展到了几十人。
2008年,文场被纳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张平英兴奋不已,有好几夜都睡不着觉。为了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张平英不分白天晚上都在唱,还组织队员勤奋练习。为不断提高文场演唱水平,张平英还与县内外的文场团队结对子、搞联欢,交流演技。
张平英说,她经常带队到桂林、荔浦、修仁等地去进行文场交流,很活跃的。
如今,凤凰曲艺社在张平英的努力下,队伍不断壮大,培养的人员有百多人了。这些队员大都是退休老干部、老职工,也有中学在职教师及其他部门的在职人员,还有些学员又当起了师傅,带起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生。平时,剧团队员只要有空,都会到张平英家里来唱唱跳跳,演唱文场的同时还演唱桂剧、彩调等,大家非常开心。有演出活动时,大家都会积极参加。
由于有张平英的耐心指导,有热心的二胡师傅及打击乐师傅的积极配合,大家都演唱得十分尽兴。
已经73岁的打击乐师傅彭元盛就非常清楚这些事。他2005年从平乐电影公司退休,退休后即来到了平乐凤凰曲艺社,只要凤凰曲艺社有演出或是排练,他都积极参加,一声招呼,他便背着文场、桂剧等戏曲都少不了的那一整套行头,来到排练或演出场地进行配乐。对张平英呕心沥血传承平乐文场,他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彭元盛老人说:张平英是我们平乐搞曲艺唱得最精彩,而且能够自编自唱的一个演员。她唱的桂剧也是非常准确。她培养了一代代的徒弟,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但是她的精神很好,她还能够编渔鼓,编文场唱词。
在凤凰曲艺社,负责拉二胡和京胡的周丛军老人也很有感触。他从平乐公路局退休,经人介绍也来到了凤凰曲艺社,在凤凰曲艺社优美的乐曲熏陶下,他不但能拉琴,现在也学会唱文场了。他演唱的渔鼓《平乐一片新面貌》,就很有地方特色。
平乐一片新面貌,
东西飞架两座桥;
平坦街道宽又亮,
桂江沿线造高楼。
中山公园装修美,
有花有树有楼阁;
老人唱戏演彩调,
夕阳老人最快乐!
文场是瑰宝,它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也给老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食粮。张平英说她要让广西文场传承下去,不要给它失传。广西文场要在平乐扎下根,文场之花要永开不谢。(通讯员 黄金华 张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