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脉之盛,造就了一批状元、学者,一批驰名中国的作家、诗人和中国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便是“桐城派”的“岭西五大家”和“临桂词派”。永福县人吕璜就是“桐城派”在广西的奠基人,他与朱琦、龙启瑞、王拯、彭昱尧并称“岭西五大家”。
吕璜(1777~1839年),字礼北,号月沧,又自号南郭老民。广西永福县锦桥里(今罗锦乡)尚水村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酷爱读书。于嘉庆四年(1799年)肄业于桂林秀峰书院,嘉庆六年,吕璜25岁时中乡试第二名,35岁时中进士踏入仕途。道光五年(1825年),吕璜获罪罢官,自此潜心学问,教书育人,诗文理论渐趋成熟。著有《月沧诗文集》、《月沧年谱》、《初月楼古文绪论》等。
自撰警世联语
吕璜的父亲和兄长曾因“冤狱论戍江右(今江西。永福县志误为山西)”15年方昭雪。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吕璜被委任为浙江庆元知县,上任伊始,即在府衙正堂挂起自撰对联:“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夺个胜去,看终久害着自家。”用以自警自励。
真是联如其人。吕璜在庆元当了一年多县官,他诚信办事,忠于职守,确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为官期间,他端廉谨洁,每逢有疑难案件都亲自核审,明察暗访,明决果断,秉公判案1000多件。人们称他“神宰”。他经常查察官差有无营私舞弊,一经发现,就要依法查处,使“猾徒敛迹,几于无讼”。吕璜还十分重视培育人才,原来育英、储英二庄田租是给赴省、赴京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作资费,可长期以来有名无实,被人侵吞。他到任后立即亲手清理,修订规定,使考生真正得到实惠。此外,吕璜还捐出俸银100余两,买了大坂洋田五十余把(六把为一担,一担半合一亩),所出作为考生的经费。
吕璜在庆元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令出必行,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离任时,万民送别,舍不得让他离去。之后,庆元老百姓在文昌祠为他设立禄位,永远纪念。吕璜离开庆元后,先后在奉化、镇海、山阴、钱塘等地任知县,后升海防同知、福建延平(今南平市)知府。
光扬“桐城学派”
雍正十一年(1733年),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方苞奉果亲王之命,编选《古文约选》作为八旗子弟的教本;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又奉旨编选明清《四书文选》,编成后即“诏颁各学官”,成为官方的古文教材。《四书文选》选编明清四书制艺数百篇,由于以官方选本出现,《四书文选》自然具有官方的权威性。随着《四书文选》与《古文约选》的广为流播,方苞有了古文家与时文家的双重身份。古文与时文空前紧密的关系,不仅使古文成为科举道路上的士子必须修习的重要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古文的重要性与地位,为古文一派重登文坛提供了基础,形成清代散文中的一个中心派别。由于创始人方苞为安徽桐城人,人们便称之“桐城文派”,即“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不重罗列材料,不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
“桐城派”经刘大櫆、姚鼐发展,渐成规模,在乾嘉间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桐城派”古文与时文相通的特点,使这一流派的文人更易于在科场成功。方苞是康熙丙戌进士,姚鼐是乾隆癸未进士,他们的弟子也多有科举功名。“桐城派”在科场上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了“桐城派”古文的传播,尤其是当个别“桐城派”文士担任科场考官时,“桐城派”古文更让考生顶礼膜拜。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姚鼐撰文喊出:“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自此,就连寻常百姓也知道诸如“天下文章在桐城”、“桐城文章甲天下”、“天下高文归一县”的口头禅。“桐城派”由是雄踞清代文坛200年,成了当时文坛上的正统。
嘉庆二十年(1815年),姚鼐逝世后,“桐城派”曾一度衰落,出现“方、姚惜已往,斯道堕尘埃”的境况。
道光八年(1828年),吕璜以文就质于姚鼐的弟子吴德旋,与他在杭州畅谈古文义法20多日。后来,吕璜将这次学术探讨内容整理成著名的《古文绪论》。它基本上反映了姚鼐的古文理论。从此吕璜埋头精研“桐城家法”,返乡后又将其传至粤西,直接导致了桐城古文在广西的兴起。
姚鼐逝世数十年后,他的高足、嘉道时期桐城派领袖梅曾亮,竟发出了“天下文章,其萃于岭西乎”的赞叹,肯定了拯救“桐城派”衰落的广西古文家的贡献。这就是广西桐城派的“岭西五大家”。“岭西五大家”以其对桐城派理论的笃诚和活跃的创作热情,迅速崛起,成为桐城派的佼佼者。这不仅丰富了广西的文学创作,推动了广西的文化发展,同时也为延续桐城派注入了新生的力量,使广西成为桐城派发展史中之重镇。
栽培“岭西大家”
清代道光中期以后,“桐城学派”真正走向成熟。“复有朱伯韩(朱琦)、龙翰臣(龙启瑞)、王定甫(王拯)、曾文正(曾国藩)、冯鲁川、邵位西、余小波之徒,相与附丽,俪然各有一桐城派在其胸中。”(《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33页《论桐城派》)这7人中,前3名朱琦、龙启瑞、王拯都是广西人。他们能成为“桐城学派”的中坚人物,主要得益于吕璜的教诲。
吕璜晚年辞官后,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三月回到桂林,赁居于凤凰街。道光十四年受聘为榕湖经舍书院山长,道光十五年,吕璜离开榕湖经舍后,主讲秀峰书院,直到道光十八年去世为止。虽然只有短短4年的时间,吕璜对秀峰书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西向来藏书不丰,加上古文学习少人问津,这方面的书籍更是匮乏。因此,吕璜回乡时,自愿将宦游十多年间辛苦积聚的万卷藏书,充实书院的书架,这是吕璜对秀峰书院的一大贡献。
吕璜在秀峰书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传播桐城古文义法。吕璜回乡时,在广西研习古文的人几乎没有。而且,当时广西文风靡弱,传播桐城理论的前景并不乐观。但是,吕璜仍然以书院为中心,宣扬桐城义法。他的活动得到粤西学子的欢迎。他通过书院讲席,吸引了大批门生学宗桐城。其后,朱琦、龙启瑞、王拯、彭昱尧等,都步吕璜之后,专攻古文。
吕璜呕心沥血,把4位弟子培养成“桐城派”的大家。文学史上把吕璜与朱琦、龙启瑞、王拯、彭昱尧五人合称为“岭西五大家”。在当时中国文坛上有“文章其萃于岭西”, “由是天下学者莫不知有岭西五家矣”之说,“语海内能文者,屈指必及之”。可见桂林这几位作家当时在文坛上影响之大。
正如彭昱尧评价的那样:“先生既殁,粤人之治古文者崭然杰出矣。而其源则自先生始,启迪之功岂浅鲜哉?”朱琦也深有感慨道:“文字无今昔,六经为根核。夫子抱遗篇,狂简慎所裁。讲席秀峰尊,百史能兼赅。……弟子逡逡进,白发笑口开。论道有绳尺,举酒方欢眙。指谓旧师友,徜徉不我猜。初月照高炯,乃自桐城来。义法守方姚,无异管与梅。……忆昔束发初,执卷心忽摧。每恨古人远,津逮难沿洄。岂期生并世,几席获追陪。勖以坚操履,闭门绝梯媒。庶几传朴学,一使志业恢。”这都说明桐城理论在当时广西文坛引起的强烈反响。
道光十八年(1839年),吕璜因肺病在桂林逝世,岭西自此痛失文宗。(潘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