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讯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由州同程庆龄主修的《西延轶志》介绍,原来资源的名字叫西延,也就是全县(现今全州县)往西延伸的一部分,管辖的地方也仅是现今的中峰乡、资源镇、梅溪乡、瓜里乡。
但是,资源的历史却非常悠久,专家认为,晓锦遗址可以与河姆渡遗址一样,成为一个原始文化时空框架的坐标性文化遗址。
晓锦遗址坐落在距资源县城13公里的晓锦村后龙山上。它的发现起源于当地群众蒋家祥提供的线索,1997年冬引起广西区文物工作队的重视,确认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重视下,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先后三次发掘晓锦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片、炭化稻米和果核等,并发现墓葬和建筑遗迹。经有关专家对原始文化层与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晓锦古人类遗址至少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期可能至商周时期,出土的古文物在3000至6000年以前。晓锦文化遗址由于文化遗物丰富,有自己的特色,可以确认为桂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新型原始文化,这为建立广西原始文化的时空框架找到了一个新的坐标。
从现在可以找到的记录来看,晓锦文化遗址之后,资源的历史肯定有过断裂,直到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难民为了躲避兵匪的侵扰,大量迁徒来到西延,这里的人丁才开始兴旺起来。至宋端拱年间(公元1324—1327)正式纳入全县的版图,元泰定年间(公元)全县在这里设置了西延驿司,管辖现今资源的地盘。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于现今资源县城所在地大埠头设西延巡检司,建抚驿司衙署。
资源正式从全州分离出来是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划兴安县越城区的浔源、车田两乡以及全县的西延区建立资源县,县治大埠头。听老人们说,当时为了取个好点的县名,政府向社会贤达发起了征集县名的活动,收到的名字有上百个,但都没有被采用。后来,当时在县府效力的一名秘书在翻阅地图时,发现从西延流向洞庭湖的这条河叫资江,而西延却正是资江的发源之地,于是就向县府建议说,把新成立的县称为资源县吧,县府竟同意了,并报到了桂林公署,于是,在中国的行政区划里便有了一个叫做资源县的称谓。
解放后的1952年,新生的人民政府撤消了资源县的建制,1954年又重新恢复资源县建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