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讯(记者 梁熙成)原永福县设治,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而原百寿县建治,则始于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永福地方,古代为百越之地;秦始皇辟岭南设三郡,永福地方属桂林郡(治所在今桂平市西南的布山镇);汉初,属荆州零陵郡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县,即今之桂林市,自此,永福便一直是桂林的属地了。
永福这一名称,来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本意是“长流水边的优良居所”。“永”字是会意字,在“水”字上方加一点,意思是指“长长的、无穷无尽的水源”,且由此引申出“永久”、“永远”等等。“福”字的构造是一口田,在古代社会,人们最大的愿望和最美好的理想,就是一个人能够有一块能长出食物的土地,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下去。“福”字的偏旁从“示”,本意是祭祀祈祷:在一个由三只脚支撑着的平台上,摆放着祭品,人们在向天地神灵祈祷,希冀能够实现这一美好的理想,能够得到“福”。可见,永福这个名称,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道教典籍中。道教中把储藏水和粮食等生存之物的地方叫“永福宫”或“永福坊”。
永福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地名,就是河流。秦汉以前,永福的这条河流叫“康谷水”。到了南北朝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以这条河流发源于东北艮方而流向西南,遂命名为“氵艮水”。宋代,这条河流名“白石江”。明代以后,这条河流始称为“洛清江”。《太平寰宇记》载:南北朝时期,有道士在氵艮水西岸山之阳(南面山坡)建了一座草庵,道士认为,这里是一处最理想的生存之地,故将草庵命名为“永福庵”。山以庵名,便叫“永福山”。山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流入大江,这条小河叫“飞龙溪”。后来,小河口处有了人家居住,形成了村落。《旧唐书》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析始安县西南百里设乡于飞龙口,乡以山名,叫“永福乡”。唐武德四年,析始安西南百里之永福乡置县,县以乡名,叫“永福县”。这即是永福县名称的来历。
永福县最早的治所,在今广福乡的龙溪村。唐武则天长寿年间,降旨开凿相思埭运河和兰麻驿道,使永福成为桂柳之间的一处交通要道。今天的永福县城,唐代叫“九达驿”,即从桂林到此九十里的一座驿站。南汉刘时,将县治迁到九达驿,即旧时的桃城乡政府所在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知县康孝良将治所迁建于凤巢山下今所。永福县名则一直沿用至今,已1389年矣。
永福县的北四乡镇,即原来的百寿县,设治时间比永福还早340年。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此地方设“常安县”,属荆州所辖,县治在今永安乡喇嗒圩南面的马鞍村。梁武帝大同八年(公元542年)改置“梁化郡”,郡治在今永安乡太和村的狮山南面。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置为“纯化县”,属始安郡所辖。唐武德四年,将治所迁至今百寿镇的旧县村。唐永贞初年(公元805年),为避唐宪宗李纯的名讳,将县名改为“慕化县”。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分慕化县置“古县”。宋嘉六年(公元1061年)慕化县并入古县。宋绍定己丑年(公元1229年),知县史渭在此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百寿图”,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古县更名为“古田县”。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知县陈达将治所迁至东江西岸小盔山北麓,广西巡抚朱英拨帑银修建城池。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升古田县为“直隶永宁州”,辖永福、义宁两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州置县,民国二年更名为“古化县”,民国二十年更名为“百寿县”。1952年8月5日,广西省政府下文将百寿县与永福县合并。
如今,永福县是国家首批授予的“中国长寿之乡”之一,又是世界养生大会组织在中国授予的唯一一个“养生产业示范基地”县。永福县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福寿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