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轨迹>正文

桂林为什么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3月28日 15:35【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日报讯(记者 黄继树)桂林地处偏僻岭南,历史文化相对落后,本土的文化名人也不多,但桂林却获得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抗战时期桂林又成为名扬中外的抗战文化名城。我认为,桂林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得益于桂林独特的山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山水文化所释放出的亲和力和创造力,奠定了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桂林这方水土上养育而成的桂林山水文化,就是由一种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所造就的,这对文化人有着很强的亲和力和创造力。

  桂林自然山水环境对文化人的亲和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1.桂林气候温和,环境宜人。

  我们从历代诗人吟唱桂林的众多诗词中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四时花发山多暖,半日岚开市尚阴”。

  北方人最怕南岭的瘴气,到南方一不小心被瘴气渍染,可发病致死。所谓“瘴气”,就是岭南地区山林间湿热蒸发所能致病之气。但是,“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诗告诉他的朋友可以放心到桂林去。宋代诗人范成大也说“桂林独宜人,无瘴古所传”。而写桂林环境最适宜人居住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笔者查了很多资料,还没有发现历史上外来的文化名人因气候环境不适感染疾病病死在桂林的。因此,桂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外来的文化人有很强的亲和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桂林有一种依依不舍,眷眷留恋之情。“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这是中唐诗人李渤所作的《留别隐山》诗中的两句。宋代诗人范成大,当朝廷要调他从桂林到四川去做官时,他请求皇上把他留在桂林,但没有被批准,最后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桂林。这说明桂林这方水土既养人,又能留人。这是我们今天发展桂林文化事业的一大得天独厚的优势。

  2.桂林山水如画,风光秀甲天下。

  在古代,到桂林的文化人,主要是一批到桂林任职的官员,这些官员中许多还是“贬官”和失意文人。他们在踏上桂林的旅途时,无不心情压抑,甚至惧怕岭南的瘴气夺命,不能活着北归中原。但是一进入桂林,一看到秀丽明媚的桂林山水风光,便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宋代诗人张孝祥,因极力主张北伐收复失地,被主和派忌恨、弹劾、免职,心情郁闷。他后来被任命到桂林做官,刚进入桂林境内,便被桂林山水风光激动得诗兴大发,还在灵川的驿站中便迫不及待地写下了“须君尽洗南来眼,此去山川胜北州”的诗句。桂林山水风光,给外来的文化人以极大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抚,使他们感到,在桂林不再是被贬谪、流放和客居的命运,而是有身在故园的温暖和亲切。宋代诗人张木式写他在桂林的感受:“更觉故园浑在眼,只应漓水似潇湘。”桂林山水的强大亲和力,激发了文化人创作上极大的创造力。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应邀到桂林作幕僚,他在桂林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并以此作诗引为自豪:“一事尚堪夸北客,来时诗少去时多”。历代抒写桂林山水风光的诗词作品数量有成千上万首,这就是桂林山水文化亲和力和创造力的具体表现。

桂海碑林桂海碑林

  3.桂林自然山水环境中喀斯特地质地貌所产生的石灰岩石,对文化人的亲和力和创造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桂林属喀斯特地质地貌,它的岩石有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石灰岩。石灰岩区的岩石又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种,白云岩的硬度比石灰岩的硬度更高,此种岩石石坚质韧,不易风化剥蚀,最适宜于摩崖石刻,无论刻写诗词书法绘画作品还是雕塑摩崖造像,皆能出精品杰作。从晋代到民国年间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许许多多的文化人,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桂林山崖石壁上。据统计,古代文化人在桂林留下的石刻作品有2000多件,使桂林成为全国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清代的金石学家叶昌在游历海内名山遍访各地题刻之后,赞叹:“唐宋提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不但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石刻作品也甲天下。桂林这2000多件石刻作品,主要是历代文化人创作的诗词、游记散文作品,约200万字,这简直是留在桂林石山上的一部中国文学史。难怪清代诗人陈元龙赞桂林“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流传了数百年的名诗,一直不知作者是谁,直到1983年文物工作者在整理独秀峰石刻中发现这句诗乃宋代诗人王正功所作,可见桂林石刻对传承桂林山水文化的巨大贡献。

  桂林山水人文生态环境对文化人的亲和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1.桂林地处岭南,历史上与战乱频仍的中原远隔千里,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民风淳朴,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宽松,在此无论做官或者游历,心情都较为愉悦。

  宋代诗人陶弼在阳朔做县令,他的衙门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他在《题阳朔县舍》一诗中写他在瀑布声中批阅公文,抬头所见,便是一幅“水墨屏风数百家”的美景。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桂林做官也十分轻松,他的诗句有“讼简容佳眠”,写他平时碰到的诉讼案件很少,晚上可以从容入眠,睡得很好。明代诗人曹雪诠更觉得整个桂林都是一个世外桃源,他的《桂林风谣》诗写当时的桂林“偏安闻此地,汉法已全疏。待学桃源隐,村村尽可居”。抗战时期,武汉和广州相继沦陷后,大批文化名人也是为避战乱跑到桂林来的,著名画家丰子恺隐居在临桂两江的乡村里,一边教书一边创作了许多反映两江乡下民风民俗的漫画。

  桂林山水的人文生态环境,给文化人提供了一种宽松和谐的生存和创作状态,因而文化上具备很强的亲和力和创造力

  2.桂林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美酒、佳肴、香茶无不精美可口,文化人一到桂林便深深地爱上透着浓浓山水亲和力的饮食文化。

  宋代诗人范成大对桂林的酒———“瑞露”更是大加赞赏:“把酒临风瑞露倾,琼浆何用竭云英?”这是范成大在一次宴席上作的诗。“瑞露”是宋朝时桂林出产的名酒,有人说就是今天桂林三花酒的前身。范成大除了写诗赞美桂林的酒,还写书推荐桂林的酒,他在自己写的那部历史风物名著《桂海虞衡志·酒志》中说:“……倾诉仕于朝,游王公贵人家,未始得见名酒……及来桂林,而饮瑞露,乃尽酒之妙,声震湖广,虽则‘金兰’之胜,未能颉颃也。”“金兰”是范成大代表宋朝出使金国时在燕山所饮之名酒,“颉颃”,抗衡的意思。就是说连当时北边金国的“金兰”名酒也比不上桂林的瑞露,可见桂林的酒好!桂林不仅酒好,酒文化也十分精彩。2000年11月17日,桂林在大规模城市建设时在正阳步行街施工中挖掘出一座精美的“曲水流觞”。经专家鉴定为宋代文物,是宋朝时桂林文化人饮酒吟诗的用具。

  桂林不仅有美酒,也有名菜。宋朝诗人张木式有专门写桂林名菜的诗:“网鱼缕脍寒水玉,剥莲煮鼎甘露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把鱼肉做成像丝一样细薄,做成像玉一样的缕脍,把剥出的莲子煮成像甘美的露水一般的汤汁。诗中赞美的“缕脍”就是当时桂林的名菜“缕子脍”,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鱼生”。吃“鱼生”———“缕子脍”那可是当时文化人最高的享受了。桂林的“鱼生”———“缕子脍”为什么特别好吃呢?这主要得益于漓江的水好,漓江的好水,不但酿出了桂林的好酒“瑞露”,也生养了美味的特产“桂江霜鲫”。明朝诗人韩雍到桂林吃了漓江的鲫鱼后有感而发作了一首《桂江鲫鱼甚巨甚美食之有作》的诗:“桂江霜鲫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鲈。”他说桂江(漓江)的鲫鱼又长又大像霜雪一般洁白,非常像他家乡江苏松江所产的肉嫩味美长达一尺的四鳃鲈鱼。

  桂林的茶文化也非常发达。古时候桂林出产的修仁茶和六峒茶,都是作为贡品进献皇室的。宋代诗人邹浩还专门为修仁茶作过三首传世的诗,其中有两句:“岭南州县接湖南,处处烹煎极口谈。”“极口谈”,非常赞美的意思。修仁茶产自今天桂林荔浦县的修仁镇,修仁茶的品质超过当时号称绝品的福建建瓯的北苑茶,行销全国,名气很大。桂林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出产的六峒茶,是清代名茶,作贡品进献皇室。清代一位很有名气的诗人和画家张宝,在游览桂林月牙山时,喝到道观的道士为他所煎的六峒茶,就喜出望外地作诗大加称赞:“道人也解游人渴,为我新煎六峒茶。”

  桂林的饮食文化,也如桂林山水一般秀美,食之有味,吟之有诗,对文化人有很大的亲和力

  3.历史上桂林有尊重文化敬重文化人的优良传统。

  大诗人颜延之于南朝宋少帝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到桂林,他在任内常到独秀峰南麓的岩中读书,他在岩中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成了桂林山水诗的开山之作,也为独秀峰命了名。为了感念这位大诗人,后人在颜延之读书的岩洞上,雕刻了“颜公读书岩”五字石刻。

  中唐诗人李渤,在桂林四年,为桂林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特别在文化建设上成就卓著。他主持修复了灵渠,开发了隐山和南溪山两处景观。桂林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诗人,在灵渠旁的四贤祠和在桂林城内的七公祠里,分别为李渤塑像永久供奉。

  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被贬到广西宜州。他乘坐一只短篷船路过桂林,为桂林写下了千古名篇《到桂州》。为了表示对这位大诗人、书法家的追念,后人在黄庭坚系舟的大榕树下为他建了一座榕溪阁,又建了一座“系舟亭”,置石舫,以资纪念。

  抗战时期,大画家徐悲鸿到桂林后,沿漓江一路写生至阳朔。徐悲鸿看中了阳朔漓江边一座民宅庭院,院中有两棵幽雅清香的正在开着花的玉兰树。他认为这是一处创作生活的美好所在。但房主要价太高,徐悲鸿无钱购买,因此心情怏怏,在阳朔漓江边徘徊良久。李宗仁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将那座庭院买下赠送给徐悲鸿。为使徐悲鸿安心创作,李宗仁又请居住在附近的一位退役将军照顾徐悲鸿的生活。徐悲鸿得居此屋,大喜过望,遂请当时桂林的艺术家林半觉先生专门为他刻了一方“阳朔天民”的印章,以表在此长期居住从事创作的心愿。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