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扯板路>正文

千年一姓话褚村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6月5日 16:51【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日报讯(记者 张弘)褚村,桂林市临桂区茶洞乡花岭行政村东面的一个自然村。从桂林驱车,途经两江镇两江古城,沿两江至茶洞公路,一小时左右的行程便可到达。

  据《临桂地名志》记载,褚村是茶洞乡境内少数几个于宋代立村的古村落。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河南青州段黄河决口,褚姓人家中的一支南迁至桂林西乡茶洞狮子山下居住,随后不久另一支褚姓人家迁入,因全村姓褚,故名褚村。至明朝嘉靖年间,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村落。据村中寨墙门洞的碑刻记载,此时村中出现了一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名褚倾会(人称褚十万、年收租谷十万石)。为了防匪安民,在他的倡议带领下,村民集资在村的外围及村后山修筑了环村、环山两道寨墙,人称褚村寨墙。时至今日,寨墙犹在,褚村也已发展成300余户,人口约1200人的大村庄。村民祖先迁入虽有先后之分,但村民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褚字,近千年来,大家同甘苦、共患难,其实就是一家人,同立祠堂、共续宗谱,祭祖坟,敬老爱幼,崇尚忠义节孝、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交织起血浓于水的世代亲情。

  依茫茫青山而立,傍弯弯北水而居的千年古村,清新如诗,婉约如画!19条整齐划一、主次分明的巷道,点缀着数百户错落有致、端庄大方的民居,透露出其古朴沧桑的气质、清新别致的风格,寨墙、古井、私塾、小桥流水、古寺、古庙、祠堂、暗道、山洞、磨坊、吊脚楼、古门楼、古碑、石板巷道、抗日英烈墓、古树等等,丰厚的历史人文文化底蕴,若不是身临其境,褚村,纵使您读上十遍、二十遍,梦里百回,也难品其中的韵味。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605/U12538P1402DT20150605164907.jpg临桂区境内保存的唯一一座古代私塾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605/U12538P1402DT20150605164913.jpg褚村鸟瞰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605/U12538P1402DT20150605164916.jpg褚氏老人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605/U12538P1402DT20150605164920.jpg褚氏宗祠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605/U12538P1402DT20150605164924.jpg双龙桥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605/U12538P1402DT20150605164932.jpg私塾《明伦碑》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605/U12538P1402DT20150605164938.jpg雄伟的环山寨墙寨门
 

  褚氏宗祠与石匠褚德宏

  来到褚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旁东南侧作工精细、镬耳山墙高高隆起的褚氏宗祠。褚氏宗祠大门的设计者为褚村著名石匠褚德宏。褚德宏生于石匠世家,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精于刻工,传说其工艺水平在当时的桂林府无人能出其右,而今桂林的很多著名古建筑石作皆出自他之手,如邻村善良村的石氏节孝坊、四塘镇横山村陈宏谋“相府”前的大狮子及陈氏家祠、灵川甘棠的四方灵泉等等,更为著名的是桂林王城的“三元及第”坊,镌刻者也是褚德宏。“三元及第”坊乃清代两广总督阮元为旌表清代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陈宏谋的玄孙陈继昌于嘉庆二十年中状元而修建的,“三元及第”四字为阮元亲笔所书。

  人们常说,从一个村的祠堂便可以看出这个村是否有过辉煌的历史。从外表看,这褚氏宗祠规模宏大,用材讲究,作工精细,所用的青砖、石柱皆经过打磨,若非出了大户人家或家族殷实,是难以修建这样的建筑的。关于镬耳墙,其实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位大臣告老还乡,临别时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大臣想了一会儿说:希望时时刻刻想起陪伴皇上的日子。皇帝问,那有什么法子呢?大臣说:我请求皇上恩准我仿照皇家建筑样式在老家建一座房子,这样只要一见到它就会触景生情马上想到皇上了。虽说这请求有点违反当时皇家建筑例规,但鉴于大臣的耿直忠诚,皇帝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这位大臣回到岭南果然在家乡修建了一座略似皇族建筑样式的大宅。说白了这种镬耳形山墙的外形酷似明代官员的官帽,残存着明代建筑的遗风与文化信息,在明代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家族才有资格建造这种房子,正所谓“千两黄金万石谷,夜夜笙歌镬耳屋”。

  入清以后,这种建筑逐渐在岭南民间流行起来,成为岭南建筑特色的典型代表,特别是望族或富庶人家的祠堂,基本都按这种样式修建,暗含子孙后代要勤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内涵。

  褚村私塾与女词人郑季清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旧时私立学校。褚村私塾是目前临桂区境内保存的唯一一座古代私塾。

  褚村私塾(书院)内有3块《明伦碑》,其中一块的内容开头如下“窃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此名所以不可不正也。”明确规定族中子弟取名必须严格按照碑刻中的字号论资排辈。

  5月20日,在褚村私塾,我们遇到了曾经在此就读的78岁村民褚兆旭。褚兆旭在他上学时坐的位置上,向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才女——— 女词人郑季清教他和同学们的情景。郑季清,江苏扬州人,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郑季清与周恩来、邓颖超等积极组织了天津“五四运动”,成为天津进步团体“觉悟社”的骨干成员,出版进步刊物《觉悟》,积极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底,郑季清一家迁居桂林,解放前夕其夫带着养女去香港,郑季清独自一人留居桂林,并搬迁到临桂茶洞乡花岭圩其姐夫的房子寓居,后因财物被盗移居褚村。据《临桂文史》记载,郑季清出身于书香世家,擅书画、工填词。如她的《浪淘沙》就是在其初流落褚村贫困孤独时所填:

  往事耐寻思,心境谁知,一灯孤影又秋时。欲把秋情传梦好,入睡偏迟。煌火细入丝,强作支持,春蚕作茧自成痴。掩卷徘徊无限意,拥絮填词。

  秋月复春花,事事堪嗟,时光屡被暮云遮。舛运前生应约定,关甚才华。且试春前茶,拍断红芽,乡情秋事落天涯。叶底虫声窗外雨,莫再喧哗。

  在郑季清遇到困难时,淳朴善良的村民给予了这外乡女子真诚的帮助。

  1951年春,褚村在村中私塾建立初级小学,村民一致推举郑季清为老师,她当时虽已年过半百,但仍乐呵呵全身心投入到办校事务中去。开学后,她第一个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认识学习普通话的好处,她编了一首儿歌:“一年小、二年大,个个要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好处,走遍天下难不住。长大去见毛主席,谈谈讲讲也清楚。”她白天上课,放学后教青年老师汉语拼音,晚上给农民夜校上课。她的满腔热情和踏实工作赢得了村民和学生们的敬重爱戴。

  1952年初,褚村小学合并到花岭小学,郑季清又帮助老师们普通话教学。她学识渊博,为人随和,教师们都十分敬重她,虚心向她学习,学校教学卓有成效,郑老师的名声溢满四邻三乡。

  1953年春的一天,郑老师在指导学生排练话剧时突然中风倒地,经医生诊断为半身不遂,后经治疗有所好转,坚持拄着拐杖教学。1955年春,上级部门要求她到桂林治病,她苦苦央求继续留在学校上课,终没被批准。郑季清到桂林后,不甘清闲,向居民委员会提请成立街道识字班,亲任教员,年底被评为扫盲积极分子出席地区表彰大会。

  1960年,周恩来、邓颖超到桂林视察工作,在榕湖饭店会见他们的老同学郑季清,回到北京后不久派专人到桂林接郑季清到北京养病。郑季清在北京养病一年,因嫌北京天气太冷,身体不适,于1962年返回桂林。

  名将褚兆月

  桂林是全国著名的抗战文化城,在中国的抗战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抗战时期,数位以身殉国的桂林籍将领中有秦霖、吴展、廖雄、李准、李其实、褚兆月等,其中褚兆月就是褚村人。

  据位于村后大岭坪褚兆月墓碑记载:褚兆月,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殁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桂山中学毕业,南宁军小高级班第六届卒业。历任广西大学军训主任,国民党第七军176师1031团上校团长。1937年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褚兆月主动请战,在南翔战役蕴藻浜支塘阻敌战中与日寇作战牺牲,被追认为少将。遗体由其族兄运回籍。

  另外在安徽省安庆,还有一座褚兆月的衣冠冢。1942年6月,为纪念第七军176师抗战阵亡的官兵,光大为国捐躯精神,176师师长谭何易决定在驻地安徽省安庆潜山野人寨修建阵亡将士公墓,并建造纪念塔。此举得到安徽省第一行政区响应和支持。安庆督察专员范苑声受公推任主委,筹备公墓建设事宜。安徽的潜山、桐城、怀宁、太湖、宿松、望江,还有霍山、无为、合肥,以及湖北的英山、黄梅、广蕲等13县民众士绅自发捐款,修建抗日阵亡将士墓,阵亡将士遗骸由工程人员亲历战场搜集运来。遗骨用统一烧制的直径1尺多、高两尺左右的陶罐安放,每罐一支竹签,用墨笔写上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罐上用石灰封好加盖。原计划安葬1200罐,后因难以尽搜,只葬下985罐。褚兆月名列其中。白崇禧亲自为纪念塔题字“陆军第176师阵亡将士纪念塔”。

  逑华寺与南明皇帝朱由榔

  逑华寺位于褚村村后的鸡公山第一峰半山腰,进入该寺要穿过一段十余米的山洞。逑华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建造规模宏大,可惜毁于“文革”期间。从该寺遗址残存的物件仍可看出当年其建造的精美。

  说到逑华寺,不能不说一个曾经来过这里的历史人物——— 南明皇帝朱由榔。朱由榔(1623-1662)是南明政权中称帝最晚、坚持抗清时间最久的皇帝,同时也是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南方的明朝旧臣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纷纷组织军队“勤王”,先后拥立了多个明室后裔称帝或“监国”,史称“南明”。然而,随着清军军事行动的推进,以南明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为首的抗清斗争先后失败,自称监国的桂林靖江王朱亨嘉也因有僭越之嫌而遭到瞿式耜等地方官员的坚决反对,不仅监国未果,反倒惹来了杀身之祸。由此南方的反清势力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在此情况之下,从湖南逃到广西梧州避难的桂王朱由榔便成了南明朝廷皇帝的最佳人选。

  1646年秋,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密谋迎立朱由榔,拥戴其登基。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后世称之为“永历皇帝”。1646年底,清军进攻广东,永历帝慌忙从肇庆出走,千里狂逃,于1647年2月到达桂林。稍后听说平乐也失守,又从桂林逃至湖南武冈。八月清军进攻长沙,永历帝又南逃到柳州。据史料记载,途中“两昼夜不食,宫眷狼藉泥淖中,百官饥饿无人色”。正好此时李自成余部郝摇旗等联合南明军作战,基本收复了广西,永历帝遂又于十二月五日再返桂林,入住桂林行宫受百官朝拜。谁知不到3个月,即永历二年(1648)三月,发生了驻守兴安、全州一带的安南侯郝永忠突然回防桂林城事变:1647年底清军重新占领梧州的消息传到全州,郝永忠恐桂林城不保危及永历皇帝,急忙率部从全州驰防桂林。全州驻将焦琏听说郝永忠率部回桂林,慌乱中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留下部将守全州,自己也率主力退往大圩。留守全州的部将看到各个主力纷纷撤回桂林,又听说梧州失守,判断在清军东北两路夹击之下,广西难保,就合谋降清。并派使者前往湖南永州与清军接洽投降事宜,清军大喜,派出二千铁骑于十七日飞抵全州。桂林北边门户顿时大开,清军直逼兴安,永历朝廷一片慌乱,有的主张弃守桂林城,有的主张坚守。此时的永历帝已如惊弓之鸟,六神无主。

  二月下旬,在郝永忠等的怂恿下,永历帝退出桂林城,经渡头撤到了茶洞褚村。话说这褚村位于桂林市西面,距桂林城约30公里,永历帝来到这,但见该村背靠大青山,依狮子山而建,村中筑有环山、环村两道寨墙,即寨中有寨。环村寨墙高约3.5米,宽约2.5米。并建有东、西、南三个寨门。环山寨墙倚陡峭的狮子山山腰而建。高2.5-4米,寨门朝南。可谓一夫当关,万敌莫开。同时在狮子山山顶修建有多个瞭望台,可时刻监控远方的敌情。另外山寨上还修有一条上山下山取水、逃生暗道,可退可守。山寨上有一天然大型岩洞,洞口亦筑有一门,洞内可容千人。整个褚村宛如一座坚固的城池。虽说无法与桂林城相比,但确实是一个临时的安身好居所,于是在寨中小住了几天。期间永历帝携王子皇后到了村后的鸡公山逑华寺上香祈福。几日后经象州于三月上旬到达南宁。

  此后十余年间永历帝辗转逃亡于广东、贵州等地,个中曲折、辛酸,虽一言难尽但也算平安无事,最后流亡缅甸。至于1662年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蓖子坡那是后话了。为了纪念永历帝逃难避住褚村这段历史,人们将后来在村中修筑的一座石拱桥命名为双龙桥。

  褚十万被诬险丧命

  话说褚十万带头倡议修筑了褚村寨墙,本为防匪安民,不料却差点惹来杀身之祸,何故?原来褚村有一邻村名徐村,据《临桂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建村历史比褚村要晚几十年,但村中亦出现了一富豪名徐十万,与褚十万因斗富而结下芥蒂。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徐十万见褚十万的名声比自己大,于是到官府状告褚十万私修城墙想谋反叛乱,官府派人下来查办,见褚村在村中修了环山和环村两道城墙,也就是“城中有城”,认定褚十万谋反属实,将褚十万抓入大牢。褚村人觉得冤枉,于是集体到官府申辩,并列举了褚村连年被匪患劫杀的事实,修筑寨墙只是为防盗贼并无他用。桂林知府派临桂知县再来查办,幸得当时的临桂知县廉明,觉得村民的申诉属实,于是将褚十万释放。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