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扯板路>正文

听世纪老人讲故事 周有光百年口述

来源:桂林晚报2015年4月24日 16:55【评论0条】字号:T|T

  他出生于1906年,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一个世纪后,同时代无数风流人物都已远去。1996—1997年间,他口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原本是对友人和家人的“忆旧”,并未考虑公开出版,如今整理成书,以该书编辑之言,“这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上下求索永无止境的历史缩影。”

  他就是周有光,一位110岁的世纪老人。

  “周百科”

  周有光早年就读于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那时就跟随孟宪承办民众教育,在杭州开“新闻学课程”。此后周有光游学日本、美国,他说,“读书求知识要靠自修,不能靠学校”。那是20世纪30年代,社会动荡,青年的思想尤其动荡。周有光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清醒,读书对于思想和人格的影响,可见一斑。

  周有光学的是经济学,抗战时期在四川农本局工作,这个机构主要保证粮食和棉花,对战时后方经济维稳很有意义。后来他进入江苏银行,与章乃器等著名资本家共事,其后又进入新华银行,主持西北考察工作。晚辈黄永玉曾经说周有光“什么都懂,家里叫他‘百科’、‘周百科’,百科全书的意思”。他的杂学里玩得最好的是语言学。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此后,本就对语言学有兴趣的周有光怀着一份朴素的热情,“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一头扎进语言学研究领域。他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还出版了《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著作,后来被称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65217.jpg 周有光早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资料图片)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65222.jpg丁聪画过一幅漫画:82岁的周老笑眯眯蹬个精巧三轮,车上端坐年近八旬的夫人张允和,手持横笛优哉游哉。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65227.jpg逝年如水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65234.jpg周有光(资料图片)
 

  周有光的爱妻张允和,乃“张家四姐妹”之二小姐。允和有学识、有见解,既独立又贤德。四姐妹的故事里,允和和有光,大约是最平淡的。他们之间不似张元和与顾传玠的反传统,也不像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罗曼蒂克,他俩少年时相识,青年时相知,结发几十载,相伴共余生,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风雨飘摇,不离不弃。这样静水流深、平淡如水的爱,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耐得住平常日子的细细打磨。

  周有光的经历,可述者颇多。他以九十余岁高龄诉说往事,头脑依然很清楚,言语随意而诙谐。这本书很好的一点就是,为了确保作品的原始性和真实性,编辑保留了口述文本原有的语言特色。因此读这本书,就是听一位世纪老人讲故事,亲近而自然。

  比如他说“大雁粪雨”。“五七干校”严肃的集会场合,天上飞来一群大雁,黑压压如同一片乌云。“飞到我们头上的时候,只听到一位大雁领导同志一声怪叫,大家集体大便,有如骤雨,倾盆而下,准确地落在集会的‘五七战士’头上。”这样的描述,怎不让人喷笑?周有光躲过了“反右”斗争,但在“文革”中依然受到冲击,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他也不沮丧,乐滋滋地种黄瓜和水稻,还在设想当地的芨芨草是个宝,以后可以用来做什么。他的“白菜原理”有理有趣,好的不吃,吃坏的,不坏不吃,坏光吃光,他说这个原理可以运用到许多社会科学上去。所以,周先生长寿,和这种乐天豁达的心态肯定是分不开的。

  周有光交际广阔,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给美国空军司令杜利特当过导游,这些虽是偶然之事,但于口述中窥见名家风采,也是阅读之乐趣。而周先生的亲友同事等平日接触之人,按照我们现在说的“朋友圈”,这圈子如果一波一波地往外扩散,大概囊括了中国这近百年的大批名人了:他的三姐夫是屠伯范,岳父家是淮军后代,三个连襟分别是小说家沈从文、戏剧名家顾传玠、美国汉学家傅汉思,妻子张允和是胡适的学生,他本人和林语堂、邹韬奋同过学,掩护过章乃器、沙千里等“七君子”,得到过范旭东等人的帮助,和陈望道一起支持、推广汉语拼音……笑侃某同学追求宋美龄的糗事,让人捧腹而笑;张兆和与沈从文“乡下人来喝一杯甜酒”的逸事,则温情荡漾会心而笑;至于工作中、生活中那些人和事,在先生的淡淡细语中,即便是那些人祸天灾之事,也少了戾气多了平和,让听故事的人心生安定。

  这一本口述史,是周有光的个人回忆录,但它的视野是广阔的。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陈述,但却为我们观察这近百年的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提供了佐证。它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思考。这一份珍贵,藏于如水逝年之中,有心人当可慢慢品味。(赵青新)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