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桂林新闻>深度阅读>正文

息怒息他人怒就是帮自己

来源:桂林晚报2015年6月17日 11:55【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晚报讯(记者 周绍瑜)我们生活在各式各样的“怒气”之中,我们以为,“息怒”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一切从我做起”。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如果各行各业各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个体,在自己的职业环境里、生活中,在每一个场合或生活环节都能够有一些自律,能试着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用稍微快一些的速度,创造出一个让大家都息怒的环境和条件。

  最终,在一种“都为他人着想、都息他人怒”的社会平衡中,受益的,也一定包括我们自己。

  “怒”之危害

  关于“怒”,百度百科有如下解释: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本能。指人对某种事物强烈不满的心理表现,是一种常见、普遍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愤怒,已不仅是指当愿望不能实现或未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如今也存在于对社会现象以及他人遭遇,甚至与自己无关事项的极度反感。

  如此看来,“怒”已经不局限于个人情绪的范畴,“怒”具有了社会属性。其呈现在社会表象上,就是一个“火大”的社会。

  不可否认,愤怒这把“火”,正在人们生活的各领域蔓延。

  根据记者的抽样调查显示,桂林的驾驶员在“开车时是否焦虑、易怒”,有77.14%的人是“偶尔会怒”;14.29%的人是“经常这样”。尽管这是一份相对片面的抽样调查,但也能从中看出,桂林的驾驶员有九成人曾经“路怒”。

  从“网怒”的调查数据来看,更能体现出“怒”从个人情绪,到“火大”社会的演变。在记者抽样调查的人群中,他们网怒的原因,仅有25%是因为遇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而激起的愤怒;其他的,都是因为他人遭遇的问题引发的共鸣,或是社会热点问题、不公现象等,掺杂产生的愤怒。

  而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谩骂,甚至拳脚相加;业主与开发商、物业公司的“缠斗”;消费者与商场的“掐架”……人们的衣食住行各领域,无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怒”,绘就了一幅幅“愤怒”的众生相。

  愤怒是一个情绪递进的过程,从生气、发火,到动怒,再到暴怒,并由此带来行动上的破坏力。

  以“路怒症”为例,最轻微的发作,是坐在方向盘后破口大骂,接下来是用“竖起中指”等下流手势,或是近距离尾随、恶意闪灯及鸣笛,以此向对方表达怒意。更直接表达愤怒的方式,便是从方向盘后走下来,直接下车抡拳头,马路瞬间演变成了“拳击场”。

  市民刘云(化名)的一次驾乘体验,就能很好地诠释“路怒”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他驾车在中山中路快车道被前方慢悠悠的电单车逼停,“当时有一种轰一脚油门撞上去的冲动”。

  事实上,愤怒所带来的危害在近年已经显现。

  我国正在大规模进入车轮时代,对交通法规的漠视以及“路怒”,其实是汽车社会的“副产品”。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为20万,而车辆数大体相当的美国,近年来年均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为3万。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则印证“路怒”情绪日渐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13年因“路怒”导致的交通事故共8.02万起,比2012年上升了4.9%,2014年同比上升2.4%,而2015年仅1至4月,就同比上升了3.7%。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对外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数据也显示,59.79%的医务人员遇到过语言暴力,13.07%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等侮辱、攻击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受侵犯和损害。医护人员所遭受的语言暴力,则指在医疗机构中,来自患者和家属的谩骂、诅咒、无端指责等语言“炸弹”。

  愤怒通常是“无明业火”,瞬间爆发。它对社会的主要危害在于它很有可能会转变成一种仇恨,而最可怕的,是个体愤怒逐渐变质演变成为一种群体愤怒,那时,其对社会的破坏力就难以估量了。

  “怒”从何来?

  既然“怒”是一种情绪范围,从开始有理性可以克制,到渐渐失控,以至怒不可遏,完全失去理性。那么,“怒”的因素有哪些?

  从路怒、医怒、宅怒等各种“怒”中,或许可以追寻到根源。

  在记者的抽样调查中,最容易触发驾驶员愤怒情绪的因素,总共有13种。如车辆不打转向灯或不顾后车野蛮超车;在通过路口时其他车辆强行加塞;会车时不关闭远光灯,等等。

  表面上,驾驶员怒气的触发是因为别人一次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或是交通环境太差所激发。但往更深层次来看,其实不然。

  古语有云:“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汽车当然是利器。它带来风驰电掣的速度,契合人们的原始欲望,满足对全能感的幻想。当酣畅淋漓的速度不得不骤减为零的时候,驾驶员将感受到挫败。这种挫败感,每个开车的人都会遇到。这份挫败只能通过“轰脚油门撞上去”的想象来找补。这话可能是当时的激愤之语,但仔细想想,其实很可怕。因为当这位司机说这话的一瞬间,已经有了杀心。

  关于“路怒”,一项名为《城市拥堵与司机驾驶焦虑调研》的统计调查报告,或许更为典型。

  2014年5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雨青教授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一线城市,对路怒现象进行了统计调查。根据这项调研,在随机选取的900名司机中,有35%的司机自称属于“路怒族”。“人们在驾车的过程中,对耗费时间的期待,对驾车过程中自身安全性的期待,都没能实现时,就会产生路怒。”张雨青如此认为。

  换而言之,路怒也可以被看作是因为人们的部分期待没能实现的外在情绪表现。

  在医患关系层面,近年来,患者打骂医生,甚至砍杀医生的暴力袭医事件屡屡发生,刺痛着医患之间脆弱的关系。而这背后,往往积攒的是患者对当前医疗现状不满的怒气。

  记者采访总结了触发医怒的三大情况:排队等待时间长;病人和家属着急,却感觉医护人员不急;看病难和看病贵。

  致使医怒易发的原因,有医生分析认为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不少患者有“小病大医”的误区。这种观念直接导致部分大医院门诊量爆满,而一些社区医院门可罗雀;也有医生认为,这跟患者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有关。治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就会让患者觉得受骗,继而动气动怒。

  究其根本,是医患之间的信任缺失。

  医者仁心。自古以来,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患者把最隐私的病情向医生坦白,乃至把身家性命交付医生,无非是基于对医生最基本的信任。但事实上,由于当前医疗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等各种原因,造就了医患间不再是彼此信任,乃至相互猜忌。

  可以说,医怒之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

  再看“宅怒”,业主在房屋购买和使用中所受到的种种压抑和不公,导致了业主对待这些矛盾时往往表现出焦虑不安,进而愤怒;在“购怒”方面,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对霸王条款的不满等等,往往也会造成愤怒情绪的蔓延。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此前由于长期以追求GDP为重心而忽视了社会建设,使得许多社会问题集中凸显。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生活表象,也就是一种浮躁的生活心态。在这种环境中,诸多压抑和不痛快很容易喷发。”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何乃柱分析说。

  “怒”中的“我”

  以研究愤怒而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拉丽莎·泰登斯(Larissa Tiedens)指出,愤怒往往有夸张和表演的性质。这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需求和感觉,自己觉得有理,便会越发得理不饶人,哪怕根本没有道理,一发火也会像有了充足的道理一样。

  不以讲道理,而是以发怒来表现自己的正确,这在当今的社会中成了愈发普遍的现象。那么,这些愤怒者在他们怒不可遏的那一瞬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小韦是市区某医院急诊科的一名男护士,在医院工作已有6年。在朋友家人的眼中,小韦是一个脾气好、待人耐心细致的小伙子,而这也是护士工作所需的品质之一。

  然而,在工作中小韦偶尔也会忍不住发火。

  6月13日(周六)晚7时许,急诊大厅仍有10多位患者在排队就诊,引导分诊、打针输液……小韦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急诊大厅。

  “护士,怎么等了40分钟还没排到我们就诊。”一位头发花白的患者急切地问。

  “急什么,排到号自然会到你。”小韦的语气有些不耐烦。

  “你这是什么态度。”……

  眼见一场争吵要起来,另一名护士赶紧来劝开,这才平息。

  “其实那话刚说出口,我就有点后悔。当时上了半天班还没吃东西,大厅里又是闹喳喳的,心里憋着口气。”小韦说,其实那顿怒气也不是有意针对患者的。

  对于在工作中偶尔出现的怒气,小韦说这与工作量大有关。每天急诊科会接诊约300名患者,几乎是连轴转的状态。“但在工作中我也经常提醒自己换位思考,多替患者想想。我也有亲人好友要到医院治病,他们碰到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时,肯定也难受”。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扮演着多重角色,有时这些角色是相互对应的。因此,换位思考或许能给这个浮躁的社会减少一份怒气。

  在市区某商场做销售员的王大姐,前段时间也碰到不顺心的事。女儿给她买回的裙子是坏的,后来经过与商家的一番“唇枪舌战”后,才得以退货。“我自己也是卖服装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尽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他们解决。”王大姐说。

  根据记者对经营者的抽样调查,这些经营者都遇到过“购怒”的情况,尽管有着对消费市场的不满,但这些经营者都能“推己及人,在今后的经营中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和提高服务品质”。

  有社会心理学家分析称,愤怒的一个社会特征是,发怒的时候不顾一切,事后却又追悔莫及。愤怒中经常包含某种对错或道义的意识。

  作家龙应台有一篇短文,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她说,那些检验不合格的厂商、占据着你家骑楼的摊贩、往河里倒垃圾的居民、不守交通规则的计程车司机、焚烧电缆的小商人、出售不洁食品的摊主,碰到这样的事情就应该生气,而且,还不能把生气只是憋在心里,必须大声说出来,才能起到批评的作用。

  但是,愤怒有时候也很容易被误导,然后演变成为一种群氓情绪。当前社会的一些民众有着很大的失落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压的失落、挫折和不满,常会在某种时机下以愤怒的形式爆发出来,而最终被发泄者,其实是和愤怒者一样处境的人,也就是说,是某个职业环境下的你。

  “息怒”之道

  美国作家W·道尔·金特里在他的著作《控制你的愤怒》一书中提出,人类要善于进行愤怒管理。

  顾名思义,愤怒管理是一种管理自己愤怒情绪的心理技能。和许多人以为的不同,真正的愤怒管理并不是要让人去压抑自己的愤怒,而是教授人们如何去认识自己愤怒的深层原因,学会用健康的、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让这个火大的社会的怒气得以平息,首先得从我们自身做起。

  以“路怒症”为例,开车是充满压迫感的任务,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封闭的环境、瞬息万变的路况、快速奔行与停滞不前的心理落差、他人的鸣笛,都容易让人烦躁焦虑。

  如何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平心静气,管好自己的情绪?最有效的诀窍也许在于一个字:慢。一旦慢下来,就自如,也就不会为了红绿灯、堵车,或者别人的过失而大失方寸。乍一看,这与开车的精神相悖:我若是能慢,还开车做什么呢?但是激情与安稳之间,要有一个平衡,开车的未必早到,生气未必有人尊重。

  在桂林心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李云飞看来,要平息生活中各种“怒”,需要各方恪守契约精神、法制精神,同时自觉地接受道德约束。

  以“医怒”来说,要平息这股怒气,它需要社会、医患双方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肖富群就认为,作为医生要讲医德,对病人要少一些职业心理,多一些人文关怀,站在病人的角度来看病;作为医院,要信息公开,让病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同时通过规范的医疗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而作为患者,要尊重医生的专业,主动跟医生沟通。

  此外,在息自己怒的同时,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多换位思考,创造一个息他人怒的环境和条件。

  近段时间以来,桂林持续遭受暴雨天气的袭击。在这种恶劣天气的环境下,市区交通的恶化可想而知,行走其中,人们难免心情不好。如此状况下,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去看待路面上的人和事,那就是尽量多地去寻找恶劣天气下路面交通中那一丝丝的正能量、多看看路上那些令人温暖的镜头,比如冒着大雨、赤着双脚指挥交通的警察,比如在积水中帮人推车的那双手、比如撑着雨伞站在内涝路口示意车辆绕道通过的热心身影……如此,坐在方向盘后面的你或许会心平气和许多。

  如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多一些这样的换位思考、多一些这样的换位观察,人人都想着别给别人添堵添怒,我们自己当然也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那时候,何怒之有?怒从何来?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