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晚报讯(记者 龚亮勇 见习记者 林扬 唐霁云)
咸鱼族 不求晋升 安于现状
人们常说,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而职场上就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规划与目标,既不想着如何在单位里“往上爬”,也不考虑跳槽,而是安于现状过着每一天。
小胡是一家国企的小科员,三年前毕业后,他便进入了这家单位工作。可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初一起进公司的同事要么升职,要么早已离开公司,只有他还在最基层的岗位工作着。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并没有太高的要求,长期处于“走一步算一步”的状态,也始终燃不起斗志。“我觉得就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也不是很渴望升职”,他坦言,对于目前的工作他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又因为辞职后也不知道该从事怎样的工作,因而便日复一日地用消极的态度过着职场生活。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生涯规划师秦宇表示,如今不少年轻人刚踏入职场时都满怀激情,而工作一段时间后却变得意志消沉,这主要是受到了工作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多数企业分工比较明确,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员工总是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忘了当年的豪情壮志,满足于当下的生活。“‘咸鱼族’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小,也不用为生计奔波,不少人认为换工作之后说不定还没有现在舒服自在。比起跳槽去其他单位拼搏,他们更愿意安于现状”,秦宇说道。
如果想改变这种状态,他建议“咸鱼族”首先应根据自己所处的职业阶段,构建出自己满意的愿景或培养兴趣,并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有了目标,又有了相应的能力,重拾工作的激情就容易多了。
草莓族 外表光鲜 内心脆弱
“草莓族”指的是表面上光鲜亮丽,内心却承受不了任何压力的出生于“80年代”及“90年代”的年轻人。这类人极具个性,不可轻易地批评与否定,他们就像草莓一样,不可以用力捏碰,否则就会一去不复返,其整体的承压能力不如上一代强。
去年刚毕业的刘予就是典型的“草莓族”。告别校园后,她找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刚进入公司几个月时,她在一次工作中出了些小差错,领导对此有些生气,就当着其他同事的面教育了她一番。令人没想到的是,她当场就忍不住哭了出来。从那之后,她工作时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总是害怕出问题,也没少因为工作的压力而掉眼泪。如今在办公室时,只要领导一叫她的名字,就会下意识地感到紧张,甚至在部门开会时,也不敢与上司对视。
珺美咨询的职业规划师刘林欣认为,“草莓族”之所以会成为“草莓”,与其成长环境及接受的教育是不无关系的。不同于老一辈,“80后”“90后”出生的孩子没有多少是真正吃过苦的,父母几乎帮他们打理了一切事物。成长于这样的没有生活压力的家庭中,势必会使得孩子内心变得脆弱,经不起任何不合心意的批评与指正。作为新一代职场人,青年员工要正确认清自我,对自我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估,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对自己的职场生涯有明确的目标并做好自我约束,尽量不做一颗一碰即烂的“草莓”。
液态族 缺乏定性 习惯跳槽
“液态族”就如同其名称一样,习惯流转于各公司之间,换工作如流水。这类员工缺少定性,一旦所从事的工作出现一丁点儿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会立刻产生寻找下家的想法,跳槽已成为其职场常态。
大学时,王菲就读的是涉外酒店管理专业。由于自身兴趣,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咖啡店工作。咖啡店管理比较松,可时间一长,她渐渐感到有些乏味,且晋升空间也相对较小,加上父母也不赞成她长期在咖啡店做服务生,她便辞职了。随后,她来到一家全球连锁的五星级酒店做销售助理,但两个月后,她就再一次萌生了跳槽的念头。“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整理资料、提供报表、核对账目等,枯燥又无聊,而且虽然每周双休,但一到休息日单位就组织开会或培训,基本一周只能休一天,这简直就是变相的加班”,王菲说道。
没过多久,她再次跳槽到另一家企业。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公司实行的是“做一休二”的作息制度。尽管听起来不错,她也在这家公司待了一年多,但王菲依旧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工作日每天五点多就要起床,晚上十点才能从单位离开,这样的作息让我很不适应。”她表示,自己目前仍旧在寻找新的工作,有更满意的岗位就准备继续跳槽。
桂林人才网相关负责人表示,“液态族”多存在于中小企业中,且多为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对自己的职场定位模糊不清。“毕业前,很多老师都会对学生传授‘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因而大部分人初入职场时是比较盲目的,并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就踏上了岗位”,他告诉记者,不少毕业生都对工作怀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一旦薪酬、工作环境等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立刻辞职不干。
针对“液态族”存在的问题,该负责人认为求职者应多从自身找原因。“首先要有明确的职场定位,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会做什么,而不是只要看到清闲的工作就立马投简历。”他建议求职者在跳槽前,应该对岗位作出客观简要分析及成本预算,并总结之前更换工作的经验,不要盲目跳槽。“频繁跳槽容易给管理者造成定性差的印象,不利于求职,且跳槽的次数过多,也会使得求职者陷入尴尬境地,越来越找不到适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