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桂林新闻>深度阅读>正文

供销社 破茧重生的“老字号”

来源:桂林晚报2015年5月20日 14:54【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晚报讯(记者 周绍瑜 见习记者 吴思思 文/摄)4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经过近二十年的低迷和边缘化后,供销社被重新唤起,从谷底走出迎接改革发展的“第二春”。

永福县供销社新建的农资配送中心,负责全县范围内供销网点的农资配送,每年的配送量约7500吨永福县供销社新建的农资配送中心,负责全县范围内供销网点的农资配送,每年的配送量约7500吨

  改革大幕缓缓拉起,桂林供销系统将如何应对?连续多天来,记者深入到永福、全州等地,通过采访最基层的供销网点艰难生存的状态,以及自我变革的举措,展望它们未来的重生之路。

  衰退年代

  供销社是计划经济到目前为止仅剩的产物之一。计划经济时代,它垄断了农村商业流通领域,对几乎所有农副产品及农资进行统购统销,是我国体系最完善、网点最健全的合作经济组织。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到来,供销系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桂林也不例外。

  永福县罗锦镇供销社主任周军,1982年起到供销社任职。回想上世纪80年代供销社的红火情形,周军说,当时罗锦镇单是农资销售,每年的经营额就达400多万元。供销社在集镇中心有40多个门面,4000多平方米的仓库。

  “那是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实行的是票证制度,老百姓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证。”周军说,供销社与每一个农村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永福县供销社一位“老供销”回忆,当时百姓们碰到红白喜事,需要大量购买物资,甚至还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把所需的物品购买齐全。“可想而知,当时供销社有多吃香”。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人商铺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直接对供销系统形成了冲击。

  “到90年代末,我们供销社仅剩10多个门面,负债达700多万元。”周军说,市场经济的开放,一举打破了供销系统原有的垄断格局,生存普遍遭遇困难。这10多年来,作为乡镇一级供销社的负责人,他仅剩的工作是对资产的管理,“已经没能力经营了”。

  相同的情况发生在农业大县全州。

  全州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纪检组长王新良说,2002年以前,全县共有19个基层社,每个乡镇都布有网点,经营的触角甚至到了村屯。

  此前,才湾镇供销社下设5个供销网点,分别是山川、田心、寨圩、南一和五福等5个村屯。在1997年,供销社的农资销售占全镇市场65%的份额,日用消费品所占比例也相当,但利润却在逐年下滑。

  “当时供销社职工有123个,但每年核算基本都亏损,下滑趋势严重。”该镇供销社主任蒋述贵说,1998年的时候,供销社负债是103万元,到了2003年,达到了908万元。“根本经营不下去,市场经济的冲击太大”。

  经营状况的连年下滑,让才湾供销社不得以做出“壮士断腕”的举动。2003年起,该社全面改制,大部分职工进行了分流,5个村屯供销网点中有4个被撤销,至今只保留了南一村的网点。

  记者了解到,从19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的20年,桂林供销系统遭遇低谷发展期。其经营服务网络特别是基层社网点残破不全,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状态,多数是以商品销售为主。“这一时期内,我市综合服务网点、农资配送中心、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网点没有形成大的连锁经营,已不能适应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生产生活需求。”桂林市供销社主任张耀中说。

才湾供销社为盘活资产修建了该镇唯一的农贸市场,繁荣了门面才湾供销社为盘活资产修建了该镇唯一的农贸市场,繁荣了门面

  自我变革

  原有的机制和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桂林供销系统面临发展的“十字路口”。未来的路怎么走?

  2003年前后,供销社所面临的困境让蒋述贵意识到,供销社今后的发展不能脱离农村。他所走的第一步,是盘活原有的资产。才湾供销社原有31间门面,都位于集镇的繁华地段。此外,还有10000多平方米的仓库。如何利用好这些资产,让供销社的发展走上正轨,成了蒋述贵那几年最忧心的事。

  蒋述贵说,改制后的第一年,他们把原来的旧仓库拆掉,建立了才湾镇唯一一家农贸市场。经过3次的改扩建,现在农贸市场的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全年交易额约1亿元。

  “农贸市场的摊位只收取少量的管理费、垃圾费,但给广大农户提供了交易的场所,最重要的是繁荣了我们的门面。”蒋述贵说,2003年,31间门面的租金,每年收入仅约18万元,但现在达到了50万元每年。

  经过几年的转型发展,才湾供销社在2005年就已全部还清债务,现在每年盈利5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由才湾供销社领办的葡萄专业合作社也走上了正轨。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10户农户,现在发展到了1000多户。葡萄示范园的农户,平均每年每户约5万元的收入。2014年,该专业合作社共组织销售38万斤葡萄,销往福建、广东、香港、长沙等地。

  全州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纪检组长王新良介绍说,目前,该县的乡镇基层社主要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子。由供销系统发起的涉农专业合作社有40多个,涉及3万多户农户,主要是蔬菜、水果类的专业合作社。

  在才湾供销社转型发展的这几年,一场全面铺开的自我变革在桂林供销系统展开。围绕着基层社改造重组,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产品购销服务体系等措施,桂林供销系统一举改变以往低迷的发展局面。

  市供销社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市恢复新建有经营服务功能的乡镇供销社10家。累计领办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76家,入社成员1.9万人,以各种方式联结带动农户7.69万户,成员出资总额1.35亿元,其中供销社入股0.3亿元,帮助农民增加收入1.8亿元。

  其中,永福县金旺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和兴安县瑶垌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2014年度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并分别获得1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平乐县鸿志石崖茶专业合作社,入选2014年度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5万元项目扶持资金。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桂林供销系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去年,全市供销系统实现综合经营收入16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5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20%。”桂林市供销社主任张耀中说,正是多年来的自我变革,让桂林供销系统的发展走在全区的前列———2012年到2014年,市供销社在全区市级供销社综合业绩考评中,连续三年获得特等奖。

  重生之路

  4月2日,正式发布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供销社系统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历史的大潮,将供销社系统再次变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面对这一机遇,桂林供销系统将如何把握?

  今年3月下旬,桂林市供销社分别深入到临桂和永福展开调研。目前,临桂和永福供销社正申报自治区级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4月底,罗锦镇中心低矮的供销大楼墙上,一张招商引资的公告引人驻足。根据永福县供销社的规划,将对罗锦供销社现有综合楼进行改造,建成集商、住、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楼。项目将于今年开工,总投资800万元,预计2016年完工。

  这是永福县完善乡镇供销服务平台的举措之一。

  早在2013年,永福县就编制了《供销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项目建设一次性规划(2013-2017)》。按照规划,永福县将建设完善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以及烟花爆竹等5大网络体系,每个网络体系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如建成后的农资经营网络将覆盖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农资连锁配送总额将达亿元以上。

  从市一级层面来看,我市从2014年起,开始组织实施乡镇供销社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其重点是抓好乡镇综合超市、农资配送服务中心(站)、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以及其他新兴经营服务项目等六项工作。目标是到2016年,新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94家;新建社区综合服务社147家;发展新兴经营服务项目30个。

  事实上,《决定》中所提出的部分改革措施,如加强供销社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桂林也已经在尝试。去年,桂林市供销社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新型经营业态,打造了农资农产品销售网络服务平台,拓展了销售渠道。

  张耀中介绍说,未来我市供销系统将通过推进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发展新兴经营服务项目等工作,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平台;并以建设乡镇综合超市、农资配送中心、废旧物资回收站点等为重点,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决定》的出台,对桂林供销系统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更是挑战。我们期待,桂林供销系统早日破茧重生,建设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服务。”

  改革曙光

  4月13日,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迎来一批特殊的“学生”——— 桂林供销系统59名工作人员。

  53岁的全州县绍水镇供销社主任刘标元是学员之一。

  但是,这一次,刘标元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身份参加学习。绍水镇的顺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我市四家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之一。“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明确了基层供销社未来的改革方向,也更加确信,发展专业合作社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重要平台。”刘标元说。

  之所以能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身份参加学习,这得益于绍水供销社创办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全州县胜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据刘标元介绍,合作社带动了当地700多户农民参加,发展了5000多亩食用菌产业。每年亩产值从1.4万元到2.5万元不等,每年人均创收2580元。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产销环节,该合作社发挥了引领作用。从堆肥、播种、出土到采收等食用菌生产环节,合作社都派专业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指导;生产出的食用菌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再销往南宁、柳州等地。同时,合作社还建设了冷库以及加工等设备。

  “中央的深化改革精神提出,要加强基层社与农民的联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我们这次学习专门邀请了最基层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耀中说。

  据张耀中介绍,此次到京学习活动是由市供销社组织,参加的人员包括市供销社科级干部,以及12县供销社的主要负责人等。在为期一周的学习中,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等,重点讲授中央的改革精神,以及在新经济形势下,基层供销社发展的重点方向等课程。

  市供销社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全市连锁配送经营网点共2574个,其中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网点1190个,农副产品购销网点552个,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点832个。网点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80%以上的村屯。

  记者注意到,《决定》提出,供销合作社要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从拓展服务领域、打造网上供销社、试水供销社电子商务和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此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三农。”张耀中分析说,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们将结合桂林本地的实际,努力将供销系统打造成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从4月2日《决定》正式公布,到4月中旬,桂林供销系统就完成了集中培训学习。这足以证明桂林对改革的重视,桂林供销系统也将迎来改革发展的曙光。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