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讯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3月31日公布的《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居民个人跨境网购热情高涨,全年海淘支出超过15亿美元,约合93亿元人民币。特别在去年11月、12月受西方国家节日打折促销及国内“双11”等网络购物活动影响,个人跨境网购支出连续两个月突破2亿美元。
尽管相关方面没有对广西和桂林做出详细的统计,但下面的这些数字也能让我们对桂林人海外购的消费能力一窥端倪。
据支付宝统计,2012年桂林市的人均网上支出就已经达到8425元,通过支付宝海淘的人均支出在1500元左右。而在2014年,这两项数字都未有统计。据支付宝方面保守估计,支付宝用户2014年的人均海淘金额至少已比2012年增加了50%。
另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双11”这天,桂林网民在这疯狂的24小时内就消费了1.7亿元,平均每秒就要消费1967.6元,其中海淘占比在30%以上。
而目前,海淘购物不仅只有支付宝,而是已有财付通、易宝支付等22家跨境支付平台,桂林人在这些平台砸下的海淘金额难以统计。
另据支付宝方面推测,尽管比不上一线发达省市,但桂林的海外购活跃度也在迅速提升,这符合海淘消费正从发达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前卫消费群体普及的发展趋势。
记者选择了5位在2014年有海外购经历的市民进行了统计,他们的职业分布在公务员、企业白领和私营业主三个领域。去年,他们海淘的花费都超过了2000元,最多的市民每月至少购买3罐英国的幼儿奶粉,还通过国外购物网站购买过手表、榨汁机等国外产品,一年支出达到了10000多元。
市民越来越舍得在海淘上花钱,而在消费人群的结构上呈现出明显年轻化的势头。
支付宝数据显示,目前“90后”的海淘用户已经超过“70后”,成为仅次于“80后”的第二大海淘人群,表明海淘消费更容易在20岁至30左右的年轻人中流行。
从桂林本地的消费能力来看,“70后”、“80后”仍然是海淘消费的绝对中坚力量。
此外,另一个崛起的海淘群体是男性用户。在今年“双11”桂林网民花费的1.7亿元中,女性消费者占到了56.71%,男性消费者已经占到了43.29%,这在广西可以排到第二位。而支付宝的另一项数据显示,男性海淘用户数已经以53:47的比例超越女性用户,成为海淘“败家”主力。
尽管海外购物如今大热,但总体来看,海淘族对待跨境网购消费还是比较淡定。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用户海淘的单笔消费都在101元至500元之间,说明消费者对大额海淘消费的谨慎。
盲目海外购风险不低
低廉的价格、良好的品质、简便的付款方式,海外代购看似双方共赢,但实则隐患丛生,伴随着海外代购而来的问题首当其冲是假货和山寨横行。
一些海淘族告诉记者,他们也曾经在海外网站上买到a货、假货。从事海淘专业代购的店主周小姐说,有部分代购人干脆做起了“出口”生意,将国内产的高仿货运至韩国,再代购回国内。
据国内媒体报道,海淘假货已成为了目前众多品牌购物网站的重灾区,如京东就表示,一旦发现商家有售假行为,将处以平台销售额20倍违约金或10000美元的严厉处罚(二者以高者为准),抑假趋势可见一斑。
即使是正品,在传统模式下,代购也好,海淘也好,都有不少“灰色空间”存在,有的是在出口环节将商业包裹和民用包裹混搭避开报关和缴税,有的是在进口环节以类似手法避开关税和营业税,对这些专业海淘客来说,他们的进货发货面临着构成走私的法律风险。而对于花钱的消费者来说,一旦商品在海关被查扣,或者没有通过检验检疫手续,损失很难挽回。
此外,海淘的商品虽然便宜,但邮费却十分昂贵,而且代购的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送达买家手中。不少买家为了节省国际邮费,常常会选择“拼单”的方式,这也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张女士(不愿具名)热衷于海淘,加入了几个购物群组,常常与网友们“拼单”购物。前不久,她与群里的几个朋友一同在海外网上购买了奶粉,并将钱转给了其中一人,委托其统一下单。令张女士没想到的是,这位买家在收了钱之后却迟迟没有发货,当她想询问情况时,才发现对方早已联系不上了。“之前一起拼过几次单,都没出任何问题,没想到这次竟然被骗了。对方是不认识的网友,我也不知道该找谁赔偿,看来今后‘拼单’还是需要谨慎些。”张女士诉苦道。
除了张女士遇到的问题外,相比于在实体店购物,消费者海淘后的维权也更加困难。
罗先生请朋友在日本一购物网站网购了一个智能马桶盖,使用一个月后,突然不喷水了。罗先生由于语言不通,也不熟悉网站的退货流程,只能交由朋友处理。但这位朋友也在国内,马桶盖“飞越”了大半个中国,目前还未能寄往日本。即便到了日本,退换手续也相当麻烦。
桂林九宇律师事务所的唐景生律师建议,消费者在海淘前要认真查看海外购物网站上的法律声明,了解发生纠纷后应该参照哪个国家的法律。还应了解货品生产国的质量标准,而不是以我国的标准去衡量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如果消费者在难以确定商品质量时,可到商务局进行详细咨询。当商品出现包装破损或丢失时,应到物流公司投诉或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诉,申请相应赔偿。
同时,很多不远万里买回来的海外商品未必都是当地制造,很可能是“madein China”。一些药品、化妆品、保健品也未必适合国人,面对这些风险,海外购的市民们还需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