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淹死生猪已无害化处理
编者的话:近日特大洪涝灾害中大化发生生猪被淹事件,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党政部门和部队官兵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抗洪救灾及淹死生猪打捞和无害化处置工作。广西日报与党和群众同频共振,率先发声,准确报道,赢得舆论主动权。广西日报驻地记者连天深入第一线发回报道,广西日报法人微博和广西日报河池记者站官方微博成为全国首发该消息的新媒体,广西日报成为首发该事件自采消息的报纸。16日以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系列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发挥优势分别推出了大量报道,有力推动了事件处置,并将继续关切善后工作。
广西日报大化讯 (记者/韦鹏雁 通讯员/韦哲)据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弄水养殖场灾后死猪处置前线指挥部消息,6月22日,打捞上岸的1.5万余头死猪已经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据测算,还有近2000头死猪浸泡水下,由于内涝没有退去,加上卡在猪栏中,目前无法打捞,只能待水位下降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处理。
自治区党委、政府自始至终高度重视,要求河池、大化及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妥善处置。在处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以及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唐仁健等自治区领导,以电话、短信等方式,问候参与处置的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鼓励大家一鼓作气,彻底处理,不留后患;要求做好防疫工作,确保不发生疫病。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19日下午深入现场查看灾情,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指导处置工作。
据指挥部消息,除大化武警中队、消防官兵外,其他部队于22日16时全部撤离现场,返回六也小学驻地,将于23日撤离六也乡归建。大化瑶族自治县救援人员则继续工作,直至圆满结束为止。
下一步,该县将继续组织力量全面清理水面,做到不漏一头死猪;企业尽快制定厂房内死猪处理方案,报指挥部及自治区专家组审定后尽快实施;设立禁区警示牌,严加值守,尤其在填埋点拉好警戒线,防止人畜靠近破坏,同时挖好排水沟,防止污水渗漏引发二次污染;继续加大内涝区水源、空气等方面的环境监测,做好灾区群众的疫情防控和消毒工作,力保不产生次生病疫。
尖兵驰援显身手
——部队官兵投入大化抢险救援小记
广西日报记者 韦鹏雁 本报通讯员 刘忠存
最危险的地方,最困难的时刻,总能见到子弟兵的身影。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弄水养殖场灾后死猪处置现场,冲锋在第一线的、为处置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千里驰援的部队官兵。
在广西军区的统一组织协调下,500多名现役军人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成为处置工作的主力军。
河池军分区率先行动。6月19日上午,河池军分区召开专题常委会,向金城江区人武部、都安县人武部、大化县人武部发出指令,两个小时之内人员装备全部到位。民兵预备役40人到达现场后,立即开展工作。
道路不通,机械无法进场,是处置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靠人工挖掘填埋坑,当地干部群众两天只挖了30多平方米,导致打捞上来的死猪无法掩埋。19日下午,自治区、河池市、大化县和部队领导商讨对策。河池军分区政委高用辉提出:“利用舟桥部队架设浮桥,运送重型机械进去。”此法可行!在场的自治区政府领导立即和广西军区联系,得到了大力支持。
接到命令后不到一个小时,梧州预备役工兵团就出发了。20日凌晨3时许,官兵们到达现场,清晨6时就投入了战斗。部队首长周立品说:“听人民一声呼唤,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
官兵们一往无前,丝毫不顾齐腰的内涝、让人呕吐的恶臭,20日上午就架设了宽12米、长18米的动力门桥。大化县紧急调来5台大型机械,通过门桥送达作业现场,解决了处置工作的最大难题。
随着处置工作的进行,对挖掘机、卷扬机、冲锋舟等机械的需求越来越大。经广西军区向广州军区协调,75105部队千里连夜驰援,196名官兵于21日凌晨抵达大化,同样没有休息,天一亮就投入战斗。
部队官兵们先后带来可载重8吨及60吨的门桥5部,冲锋舟14艘等专业救援装备,解决道路中断、交通瘫痪、处置救援专业设备缺乏的难题。官兵们将舟桥器材组合成多个水上平台,利用冲锋舟进行顶推、牵引,转移和打捞水面上的死猪,极大提升了效率。
随着水位下降,更多死猪露出来,分散在玉米地和角落里,臭味刺鼻。一些战士不停地呕吐。但没有人退缩,大家忍着恶臭,挥汗如雨拉死猪、挖坑、填埋,配合地方政府部门消毒防疫。厂房区是处置难度最大的地方,众多死猪卡在猪栏里,官兵们硬是用冲锋舟一头一头地拉出来。参与处置的地方工作人员由衷赞叹:“关键时刻,还是人民子弟兵最可靠。”
6月22日下午,当地群众贴出一条标语:遇水搭桥工兵团救援显神威,军民鱼水大瑶山感恩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