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电(记者 梁建强)中国特有濒危物种达氏鲟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17日透露,达氏鲟细胞培养及超低温保存实验近日取得成功。
达氏鲟又名长江鲟,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是中国特有鱼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些年来,达氏鲟数量日益减少,濒临灭绝。综合采取多种形式的保护技术,强化达氏鲟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着力于达氏鲟细胞培养和超低温保存的技术研究,以解决达氏鲟种质资源的保护问题。细胞培养是指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环境下,取出体内组织分离出的细胞,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超低温保存技术就是指在零下196摄氏度超低温的状态下,使生物细胞、组织、器官、胚胎甚至个体代谢完全停止,在生命静止的状态下得以长期保存。
通过细胞培养结合超低温保存技术的方式,保存一些存活的细胞就可以将物种的遗传物质长期保存。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复苏超低温保存的细胞结合克隆等生物工程技术恢复该物种。
经过多次尝试,近期,研究人员最终获得了能快速增殖、生长旺盛、稳定传代的达氏鲟脾脏细胞系。而后,在这些细胞中添加了冷冻保护剂,并经过严格的降温程序,进行超低温保存。一个月后,对冻存的细胞进行复活检查发现:超低温冷冻保存的细胞可以复苏,并进行传代培养。
由于每个达氏鲟的细胞都完整地保存了达氏鲟的遗传信息,这一实验的成功,标志着珍稀濒危物种达氏鲟的种质资源保护增加了一道技术保障,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