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讯(记者 周红梅)6月初,记者在桂林走访旅游厕所。在游人如织的桂林市中心广场,独具桂北民居风格的两层旅游厕所煞是引人注意。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粉墙、青砖、黛瓦,清爽的立柜空调、宽敞的盥洗室、独立的母婴室……新落成的旅游厕所成为中心广场又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在中心广场、文化宫、正阳街、两江四湖景区等游览、休闲、购物的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越来越多,特别是节假日在广场举办重大活动时,如厕常常出现排队现象,且等候时间较长,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和游客需求。
“对原厕所进行改造后,总建筑面积由原来的70多平方米增加为250多平方米,由一层改建为两层,蹲位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30个,设有独立的盥洗室、管理室、母婴室及门厅;空调、脚踏式及感应式冲水设施、冷热水感应洗手龙头等一应俱全。”中心广场管理处副主任闫国强介绍,今后市民和游客到中心广场如厕会更方便、更舒适。
厕所在设计细节上也别具匠心,一层回廊的设置可让游客在等候时免遭日晒雨淋之苦,二层的休闲平台能让游客以绝佳的视角观赏广场景观。在内部装修上,采用新型节能环保轻质陶瓷墙体材料也成为一大亮点。
记者看到,在紧挨厕所的另一面,有间几十平方米的空置商铺正在招商。“厕所一年的运营费用要50-60万元,包括水费、电费、人工保洁、设施更新保养等,所以我们推出‘以商养厕’管理机制,一方面厕所广告招商,另一方面固定商铺和广场移动小商铺结合,将商业收入用于厕所后期的维护。”闫国强说。
早在2000年,桂林市委、市政府就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引发了全国的高度关注,获得广大中外游客和市民的高度赞扬。而后,桂林并未停止“厕所革命”步伐,坚持对旅游厕所进行更新与管理维护,持续强化提升。2014年11月26日,桂林召开全市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工作动员会,正式启动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工作,自治区旅发委拨付2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桂林市旅游厕所建设提升。
根据工作方案,该市将分两个阶段完成180座旅游厕所提升改造。新建和改造的旅游厕所覆盖全市12县5城区,其中新建旅游厕所占四成左右,目前第一阶段63个示范项目已顺利完成。
桂林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桂林“厕所革命”的做法是坚持“四个并重”:国家标准与地方特色并重、新建和改造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功能与服务并重,根据自身特点做出特色与亮点,更突出人性化和节能环保,且由专人负责管理。
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工作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桂林市坚持政府财政补贴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发动景区(点)等业主参与,采取“以商养厕、以商管厕”“企业赞助冠名”等方式,筹集资金投入,保障旅游厕所的长期维护。
“厕所革命”难在哪里?
长期以来,厕所是我国社会文明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也是我国旅游业最突出的薄弱环节。许多地方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推介旅游景区景点,却不愿扎扎实实建一个好厕所、管理好厕所。殊不知,一个脏乱差的厕所可以瞬间毁掉花费在旅游推介上的努力。去年,国家旅游局提出“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我区响应这一号召,决定从今年起,在未来的几年内来一场“厕所革命”。到今年6月,“厕所革命”在我区进行了半年,记者在自治区旅发委的组织下,走访了桂林、柳州、来宾等几个重点市县的公共厕所,探寻“厕所革命”的难点究竟在哪里。
数量缺口大:
每一万人才半个厕所
统计到2013年,我区县城以上的公共厕所有共计2800座。按国家标准,一般城市每平方公里应配置公共厕所3到5座。广西是1.55座,每一万人大概才半个厕所,不及国家标准的一半。且厕所的建设和管理都比较滞后,存在着规划不落实、布局不合理、数量不够、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根据计划,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的3年内,我区将改扩建厕所4500座,其中旅游厕所2000座,新建改建的公共厕所全部要达到国家二类城市公共厕所以上标准,50%以上要达到国家一类公共厕所的标准,难度可谓不小。
“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自治区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柳州,2015年-2017年的任务是新建旅游厕所150座,改建100座,柳州已把任务分解到各县区,这样一来,任务完全可以消化。到2017年底,柳州市的旅游厕所可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使用免费、管理有效”的标准。
旅游龙头桂林,更是走在前头。去年11月13日在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对桂林提出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后,不到半个月时间内,桂林召开全市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工作动员会,启动相关工作。根据工作方案,桂林市今年分两个阶段完成180座旅游厕所提升改造。目前,第一阶段63个示范公厕项目已顺利完成。
从全区各地情况看,新建和改建厕所的硬性指标都逐一分解到了县乡一级,到2017年完成4500年厕所的任务还是比较乐观。
昔日美厕变“粪坑”:
经费不足管理跟不上
建一个漂亮的厕所不难,难就难在后期的管理上,桂林市旅发委的负责人对记者说。
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开始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
当时桂林在市区及各旅游景点、景区一共新建、改建500座公共厕所。新建或改建后的厕所绿树掩映,造型别致。公厕内既有蹲位,也有马桶,还有残疾人专用蹲位。七星公园和王城景区里面的厕所还是星级厕所,不仅干净整洁,还配有自动冲水系统、自动感应洗手装置、烘手机等等,极大改善了旅游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在国内外赢得广泛赞誉,大大提升了整个桂林的形象。
然而,10多年过去了,当年崭新的厕所如今许多都面临着设施老化、残旧、使用故障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尚未重新改造的公共厕所。桂林汽车站附近的一个公厕,没进门口就闻到一股浓烈的异味,蹲位内残留着不少粪便;在朱紫巷的公厕,记者发现洗手盆的水龙头已经没有了,小便池的冲水阀也坏了;福旺路的公厕情况也差不多。
采访中,不少市民也表示很无奈。住三多路的市民陈先生说:“原来市中心一带有不少公厕,特别是在一些景区还设立了移动公厕,十分方便。可是后来许多公厕都被封掉了,仍在使用的公厕许多内部环境极差,基本上找不见公厕的标识。”
昔日的星级厕所,经过十几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变得伤病累累,究其原因,主要是厕所管理难。一般来说,一个中等规模的厕所,需要请3男3女进行管理,水电费、维护费、人工费用一年下来大约要20万元,全市上百个厕所,一年就要几千万元,这笔费用实在不小。再好的厕所,时间一长,管理稍微不到位就变成真正的“粪坑”。
旅游厕所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些景区仅把注意力放在硬件建设上,甚至建起了“五星级公厕”“豪华公厕”等面子工程,却在改进管理、完善服务方面做不到位。“厕所革命”不是“一锤子买卖”,增加数量的同时更需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机制。
臭气熏天根源:
如厕陋习待改
国人如厕陋习不少,时常是不在正确的地方大小便——有人在小便池内大便,大便池中小便,小便之后提裤就走,不愿随手按下阀门冲水;遇到坐便器时,就用脚踩上面解决;浪费纸巾,甚至将厕所的纸拿走。
不文明的如厕方式,加上厕所设计上的硬伤,导致公共厕所臭气熏天。
此次厕所随访,所到之处,不管是公共汽车站还是码头、景区景点,只要是突击到访,没有一个是让人满意的。粪便、尿液留存池中,让人捂鼻而过。
如此陋习,特别在出国旅游时,常常被诟病。
李金早在“厕所革命”行动中说,“我国公民在境外的形象有一些负面评价,许多就与不文明如厕行为有关。这不能不令我们汗颜!厕所革命,仅有厕所的建设者、管理者行动起来远远不够,还要有厕所使用者的努力。文明如厕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并且需要进行终生教育。”或许,改变不文明的如厕陋习,会比建设一些星级厕所难得多。
改变陋习仅仅停留在说教上肯定难有起色,或许还得有相应的惩处措施相配套才行。以清洁、文明著称的花园国家新加坡,早年也被如厕文明问题困扰。当时,新加坡政府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教育百姓要爱护公共厕所的卫生。政府设有专职管理人员管理公厕,对待不冲厕所、踩马桶、乱丢东西等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要求当事人改正,并提醒他们下次注意。新加坡法律规定,使用厕所后应主动抽水冲洗,否则就是违法,只要证据确凿将被罚款。初次违犯者罚款150新元(1新元约合4.5元人民币);再次违犯罚款500新元;两次之后,以后每犯一次则加罚1000新元。几年下来,新加坡人民自觉将文明如厕视为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厕所问题改善不少。
新加坡的经验,或许可为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