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桂林新闻>民生百态>正文

桂林平乐:一条船,一个家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5月21日 10:11【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日报讯(记者 蒋伟华 通讯员 黄丽红 文/摄)如今,随着公路、铁路的畅通发达,水路运输似乎已渐渐远离了大家的视线。而在平乐县大发瑶族乡,至今仍保留着发达的水上运输,他们从打鱼到搞运输,几十年来经历着风风雨雨。如今,借助水库的修建和乡里竹木产业的发达,10多户船家买起了大船 ,运力达2000多吨,不但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也为乡里林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长期的水上运输让他们跟家人聚少离多。为了家庭的团聚,他们往往开“夫妻船”,并自己制作一些特别的育婴工具,在船上长期照顾襁褓中的孩子,生活十分艰辛。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特殊的人群,感受了他们的船家生活。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521/U12537P1402DT20150521100857.jpg桂林平乐:一条船,一个家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521/U12537P1402DT20150521100844.jpg船上锅碗瓢盆一应俱全,也是一个家。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521/U12537P1402DT20150521100852.jpg工人正在往船上装木头。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521/U12537P1402DT20150521100909.jpg在广运码头,老陆和妻子正组织工人往船上装木头。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521/U12537P1402DT20150521100903.jpg在大发码头附近停着不少船,他们随时准备装运竹木货物出发去广东。
 

  一条船就是一个家

  近日,记者来到平乐县大发瑶族乡。乡里街道的尽头就是桂江,站在码头可以看到江面上有不少船只来往穿梭,一些船家将船停靠在岸边。由于天气不错,船头几乎都晾晒着衣服,船家妇女时而走上船头休息,时而梳头,一切显得安静而悠闲。

  走进陆美桂的船里,记者看到,船上有客厅、有住房,里面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就是一个家。几位船家人正在船上聊着天。

  70多岁的李黄友告诉记者,大发瑶族乡原来叫大扒乡,祖辈说,这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太穷,要过生活只能到处“扒食”,故得名。而没有田地的祖辈们曾在桂江打鱼。在清末民初,这里曾有不少梧州、广州的船来往,于是在渔夫中又产生了挑夫、纤夫等,十分热闹。当时受到国民党和土匪的欺压,渔民们都过着清苦的日子,解放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

  “我是1959年开始走船的。”在李黄友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后,渔民们为了改善生活,开始涉足运输行业,将本地的木头和麻等运到梧州。由于当时还是木船,速度很慢,每次来往都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当时的木船没装发动机,比较笨重,需要两口子合力撑船才行,所以在行船时他们往往会将孩子一起带上。

  事实上,大发的船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公路运输的发达,也经历过起起伏伏甚至消亡。

  船家们介绍,为了规范水上运输,他们1965年成立了大扒运输社,当时有船家50多户,全部是木船,运力300吨。1988年,陆美桂买了大发第一艘有发动机的铁皮机驳船,随后铁皮船开始普及,大家陆续往梧州、广州运输货物。

  而到了1999年改制,平乐大发水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不少船家买不起更大的船,只好退出,由14户船家入股16艘船,运力达到2000多吨。虽然船变成了发动机大船,不再需要太多的人力,但为了照顾孩子,他们每次行船时依然会带上还未读书的孩子。

  竹子做成的“大姐”陪伴孩子在船上长大

  “看看我们这里的‘大姐’。”我们一边聊,渔民们一边拿出本地渔民制作的一个形似背篓的竹制品,长约一米,主体是一根竹筒,下面有一个脚板式的竹块,竹块上嵌着一圈竹片,箍着一根结实的绳子。

  “为什么叫‘大姐’?”记者有些好奇。

  渔民们解释,以前农村的孩子总会有好几个兄弟姐妹,而不少孩子都是由姐姐带大的。不过对于船家的孩子来说,这成为一种奢望。船上的夫妻时常需要合力撑船,这时妻子会先将孩子喂饱,然后用背带将孩子绑好放在竹制品上。孩子屁股坐在脚板上,双手抱住竹筒,竹制品随着船的摇动而晃动,孩子就像荡秋千一样很快睡着了,颇似一个摇篮,成为船家们带孩子最好的工具。久而久之,大家把这种竹制品亲切地称为“大姐”。几乎每个船家的孩子都是在“大姐”的特别照顾下长大的。

  至今,船家还保留着这种原始工具,有的船家则根据需要将这种原始的“大姐”进行了改良。事实上除了这个工具,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还会拥有更多的特别工具。在王秀莲的船上,记者看到她正带着2岁的孙子玩耍。50多岁的王秀莲夫妇以前也是靠打鱼运输过日子,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搞运输了,但依然靠打鱼和养鱼过生活,她的儿子也伴着“大姐”长大。后来儿子媳妇出去打工后,她跟老伴带着孙子在船上过日子。

  “孙子大了,不用‘大姐’了。”她笑着说,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制作不同的工具在船上带孩子。

  “你看这个。”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她孙子的身上系了一根两三米长的绳子,绳子的一头绑在窗子上,另一头绑在孙子的身上。她说,小孩子会走路以后好动,如果继续坐在“大姐”上不利孩子的成长,所以为了让孩子能自由活动,又能保证其安全,他们就会用绳子将孩子系住,不管怎么走,孩子都不会掉下船去。孩子到了更大一点的年龄,绳子也绑不住了,他们就会将一个皮球或竹筒绑在孩子身上,即使孩子掉下河去,也会浮起来。

  而孩子长大读书后,往往只能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见到父母。每天孩子放学后,都会站在码头上望眼欲穿,希望父母早点归来。

  “我们这里在几十年前就有了留守问题了。”船家们无奈地说,如今留守问题到处可见。但对于他们船家来说,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了留守孩子和老人,随着船家生活的继续,这种留守问题依然在继续着。

  “一年真正在家的时间就半个月左右。”他们感慨,每次出船回来,他们的生活基本还是在船上,平时还需要去联系业务,根本没时间去跟亲友相聚。

  历经时代的变迁水运依然坚挺

  现在作为公司的经理,陆美桂感慨颇多,他说,随着公路的修建,铁路的通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里的水运就经历了多番起伏。1992年,广东大搞建设给他们带来机遇,在1992年和1993年,一些有胆识的船家加大运力,往广州运输竹木和石沙等建筑材料,一年下来往返珠三角可以赚上10多万元,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而一些没经济实力或吨位较小的船家则所得无几。后来随着水库和电站的建设,他们的运输渠道暂时受到了影响,失去了继续大赚一笔的机会。特别是1994年前后是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有些人选择了放弃或外出打工,而另一些人则搞起了公路运输,继续跟一些广东的商家保持着往来,这些坚持下来的人成为了后来公司的成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水库的建成,坚守下来的船家船的吨位更大了,运输也更顺畅了。同时,随着时间的变迁,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大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瑶乡实现了村村通,村民们卖树更加方便了。加上政府对一些林木的种植有补助,也提高了山民种植经济林的积极性,交通的方便、树木的增加,让原本艰难的水上运输又有了起色。现在他们每年每艘船的收入平均在7万元左右。为了维持正常的运作,比如培训、开会等,公司只向船家收取每吨8毛钱的费用,一年下来不过2000元左右。而经理、副经理说起来是领导,但都没有工资可拿,跟其他船家一样靠自己的船运输过生活。陆美桂说,最近两天他在联系业务暂时没有跑船,而在离这里数十公里的广运村码头,几乎天天可以看到工人装运竹木的场面。

  为此,第二天,记者从平乐再次开车一个多小时,并辗转通过渡船来到广运村。从码头下船就看到有不少木头和竹子堆积在码头,而往村里走去,随便在哪家门口都可以看到堆积的木头,一些村民正开着农用车运输木头来到码头,显得十分忙碌。在码头的一侧,船主老陆和妻子正组织工人装木头。老陆告诉记者,他搞了30多年的水运了,船也换了好几艘,现在这艘船吨位达到130吨,虽然往返一次广东需要半个多月,但只要有事做,再辛苦点也值得了。

  乡政府李副乡长告诉记者,对于大发人民来说,船家是他们永远不会失去的乡愁,即使是现在,船还是乡里不少村子的运输工具。现在,桂林经常运输木材到珠三角的水运公司就剩大发这一家了。

  现在的船运公司也跟乡里的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因为船运的发达,村民种植的树木也方便销售,省下了不少运输费,同时林业的发达也是水运船家生存下来的重要保障。而对于那些生活困难、下岗退休的船上员工,公司已经为他们争取了第一批棚户区改造指标,同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养鱼等,改善他们的生活。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