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可能带来的污染相比,废弃电子产品同时又是一座“城市金矿”。
专业人士介绍,在废旧电脑中,CPU和内存条都含有黄金成分,一台废旧电脑可以产生0.2克黄金,以此推算,10台废旧电脑回收的黄金就可以制作一枚金戒指。
去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许振明与自己的团队更是成功从一吨废旧电脑中提炼出600克左右的黄金——— 一般金矿石每吨含金量仅为5克,即使是高品位矿石也不过几十克——— 效益非常可观。
按照桂林去年产生的1200吨废旧电脑来计算,这些废旧电脑至少可以提炼出720千克的黄金。
另外,一台普通洗衣机拆解后的产品,相当于82个塑料袋和10个易拉罐;而一台普通的电冰箱拆解后的产品则相当于45个塑料储物盒、50个易拉罐、38.6千克哑铃和1400克铜条……
另一组数据也足以说明这座“城市矿产”的富庶。
根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4)》测算,2013年,我国“四机一脑”产品的理论报废量为:电视机3203.72万台、电冰箱1278.57万台、洗衣机1261.66万台、房间空调器1529.95万台、微型计算机3706.28万台,总计10980.18万台。2013年,这5类产品拆解处理量达到4173万台。加上手机、Pad等更新换代快、数量多的消费电子信息产品,电器电子产品废弃物总量呈膨胀式增长,积累的大量稀土、稀贵金属资源是“城市矿产”的“瑰宝”。
根据计算,1亿台报废手机可以提炼出2吨金、25吨银、1吨钯、0.9万吨铜,还有其他贵金属。3000万台报废电脑能提炼出6.6吨金、30吨银、2.4吨钯、1.5万吨铜和其他贵金属。
未来产业“蓝海”
废旧电子产品里有“真金白银”的事实已被证明,但我们身边以“游击队”为主体的回收力量,虽然在处理着不断增长的废弃电子产品,但并不能正规、妥善地处理,更别说完全地改造利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多数消费者主观上还是愿意通过更环保的方式处理家中的废旧电子产品,但往往“无门而入”。
市民唐先生说,想把家中的旧手机、旧电视等卖给正规回收拆解公司,但通过网络和电话查询,桂林没有这样的企业,“我只好卖给楼下的小商贩了”。
目前,桂林尚没有一家有资质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正规军”,用市环保局一位专业人士的话来说,桂林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几乎为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肖吉军认为,按照目前电子废弃物回收的模式,没有正规的回收渠道已经成为城市电子垃圾回收利用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我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广西也在2013年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实施细则。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法规并没有真正地从源头上解决废弃电子产品的流向问题。此前国家实行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解决了一部分消费者家中废旧家电产品的回收问题,但随着政策的结束,不少消费者又回到了废旧家电难处理的窘境。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012年,桂林也曾计划建立自己的电子垃圾处理中心。但出于保护环境和当时处理技术的双重考量,建立处理中心的计划一直停留在初始阶段。
到现在,技术已经不是制约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前,在广东处理电子垃圾大多采取焚烧和水洗等手工拆解方式,处理技术落后,既污染环境,也危害健康。”肖吉军说,“现在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在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里,采用环保溶液回收,这边把线路板放进去,那边就可以出金银。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所有材料都可以再利用、再循环,污染大大降低。”
对于这片看似前景巨大的“循环经济”蓝海,本地为何没有企业愿意投入呢?
“按照北京、南宁等地的经验来看,正规的回收企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资金补助,很可能活不下去。”肖吉军说,制约“正规军”发展的,并不是盈利而是政府补贴,以北京为例,电子产品回收的企业多达91家,而实际开工率只有42.5%。一台21寸的废旧电视机,收购价格为90元人民币,而国家规定的拆解补贴只有85元,企业当然不会做赔本的生意,也就不愿意开工。同时,同样以一台电视机来计算,拆解提纯后,企业可以获得约130元到140元的利润,但却要缴纳收购、拆解、环保治污等各种税款,实际的总利润几乎为零,个别企业甚至会出现负数。而零散的“收购游击队”则不会受制于税收政策的限制,所有利润自然都归到自己腰包。
肖吉军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去年曾申报一个国家级的科学资金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制定补贴机制,对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进行支持。为了让废弃电子产品真正成为“宝贝”,而不是成为避之唯恐不及的累赘,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培养大众先进的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理念,不能一扔了之,一卖了之;同时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企业参与热情,利用政府行为向社会加大宣传,最终让电子垃圾有一个好的归宿。
电子消费勿过度
就在昨天,同事黄姐姐说,她刚买了一个新的消毒柜,正发愁不知道旧的该怎么处理。问为什么要换新的?说是旧的不太好用了。
于是,在我们讨论桂林每年数万吨电子垃圾该何去何从之前,先得考虑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的电子产品消费是不是有些过度了?
就拿普及率最高的手机为例。走在大街上,总在不经意间发现又一家手机店开业了。而支撑这些手机店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是我们很多人频繁更换手机的消费习惯。
一部手机正常使用寿命是3至5年,但大多数消费者都等不到它寿终正寝那天。一个更时尚的外形,一个听起来很酷但根本用不上的功能,甚至是一个很炫的名字,都能成为我们换手机的理由。而这种“快抛型”的消费习惯,又反过来导致手机的使用寿命在产品设计时就被人为缩短了。
在感叹科技日新月异和消费者不差钱的同时,却很少有人在意——— 当更换一部手机时,究竟消耗了多少不可再生的能源。
据测算,一部智能手机在生产组装过程中消耗的能源相当于5.4升汽油。以桂林人持有手机数量为300万部计算,如果平均两年换一部手机,则意味着每年会产生150万部左右的旧手机。算下来,仅在更换手机这一项,桂林人一年就相当于消耗了810万升汽油的能源,可以供全市目前保有的38万辆汽车跑上半个月。
近两年,关于节能的宣传力度很大,公众的节能意识也显著增强,很多人已经能想到随手关灯,能想到把空调温度调高几摄氏度,能想到少开点车。不过,这些举动只是减少了能源的直接消耗。而匆匆更换一部手机所消耗的能源值,却依然为大众所忽视。
据统计,2013年,中国人消费了世界能源的20%,铝和铜的40%,钢和煤炭的50%。在我们每个人都在抱怨空气质量一天比一天糟糕、生存环境一天比一天恶劣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自省一下,我的生活里,有过度的消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