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梁雪云)“互联网+”是农业板块今年最大的风口。加入互联网思维之后的农业股,想象空间顿时被打开,概念变得性感起来,也成为资本市场的抢手货。实际上,互联网对农业来说并不是一个新潮的词。两三年前,电子商务就杀进了农产品市场,生鲜电商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不过,互联网领域远远不止于电商,而农产品流通也只是农业下游的其中一个环节,“互联网+农业”显然被时代赋予了更为深远广阔的涵义。今日的“互联网+”,就和你聊聊如何加农业的话题。
互联网对农产品贸易的渗透度最高
传统农业产业链,从交易层面来看,上游集中在农资交易环节,中游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下游集中在农产品贸易环节,金融和物流则贯穿整个产业链。论渗透度,互联网对农产品贸易环节的渗透度最高。
如果以2005年第一家水果电商易果网成立算起,生鲜电商发展至今已有10个年头。这10年里,主营海鲜、鲜肉、果蔬零售的生鲜电商先后经历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以大型连锁超市对淘宝的反击拉开帷幕。2007年,淘宝宣布其销售额超过沃尔玛和家乐福的总和,传统超市巨头开始着手规划网上商城。此后,以1号店、我买网等为代表电商企业在2009年又掀起了一波小高潮。
但真正爆发式增长发生在2012年以后,淘宝、京东、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上线生鲜频道,引发资本对该领域密集关注。2014年8月,我买网B轮融资获得1亿美元,这也是目前为止生鲜电商领域最大的一笔创投融资。
与此同时,白糖、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产品贸易也搭上了互联网快车。作为A股唯一从事农产品批发的公司,农产品最早搭建电商平台。2013年开始,农产品的股价从6块步步走高,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开始在二级市场火爆。
“互联网+农业”的投资逻辑
2014年,一则电商下乡刷墙的消息再次引爆了农业农村的话题。“打工东跑西跑,不如创业淘宝”“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这些刷在农村大街小巷的标语说明,电商下乡主要还是为了卖产品。
把乡村农产品卖进城镇,或者把一线消费品卖给农民,其实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销售。农村是产地,也是市场,农民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利用互联网实现产销对路,互联网确实促进了农产品销售,鼓励了农民消费。
但是中游的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上游的生产环节,并没有得到市场足够的重视。打个比方,如果一家饲料企业要做互联网,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除了做电商平台,在线下单,联网售后,其实它还可以做物流,做金融,做大数据。
养殖场通常位于城郊或乡村,物流企业目前尚未下沉到村镇一级,而线上销售的农资要送达客户,乡村物流则是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那块短板。事实上养殖对资金需求最大的环节在农资采购,尽管饲料经销商会采取垫资的方式来走货,但资金周转的压力始终存在。这时互联网金融就有了用武之地,经销商和养殖户可以通过饲料企业的平台申请小微贷款。而企业可以借助平台积累的大数据拓宽经营范围,如兽药、农技服务等,而农村金融也是个非常合适的切入点。
农资或是互联网农业下个风口
上面说的这些并非天方夜谭,大北农和新希望就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这也正是“互联网+农业”背后的投资逻辑:从全产业链的视野去理解两者的融合。
被互联网改造的传统产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市场空间大;产业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大规模分散的用户;交易可持续性强;交易环节较长,交易成本高。从这个角度看,整个农业都具有巨大的互联网改造空间。
如此一来,二级市场上的投资标明显丰富了不少。除了农产品电商,农资方面,土地流转如亚盛集团,农药化肥如辉丰股份,兽药疫苗如大华农;农技方面,种植有农发种业,养殖有新希望;金融方面,关注着力于村镇银行的鲁银投资等;物流方面,永辉超市为农改超试点。
继农产品电商之后,农资很可能是互联网农业下一个风口。首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资龙头具有优势资源地位;其次,农资作为生产流通环节,拥有大量用户资源(种植户、养殖户);第三,农资交易频繁,线下有渠道,也有互联网服务的能力。
齐鲁证券认为,农业年产值达到5-6万亿元,利润1000亿元以上。到2018年以前,以整合土地、化肥、种业、农药、农机的农资综合服务平台商将会诞生一批千亿市值的优秀标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触及互联网的农资巨头,估值普遍在20-40倍之间,与农业板块的平均市盈率(40倍)相当。不过,与互联网上市公司动辄百倍的市盈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互联网农业概念可能会在两者之间取一个平衡值。